我们常说的保质期通常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那么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就一定坏了吗?不是的!在保存中,这些指标一般都会往差的方向逐渐改变。在实际生产中,哪个指标最快变得不合格,“保质”的“质”就会针对哪个指标。也就是说,“过期食品”有很多是因为风味口感超出了厂家设定的标准,而并不是都变得不安全了。对这类食品,如果你对风味口感不那么挑剔,就还可以安全地食用的。但保质期并不是识别食物产品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在保质期内,食物也可能由于存放方式、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过早变质;超过保质期,食物也不等于肯定变质、不能吃了,这需要自己进行判断。

也就是说,保质期不是食品“好”与“坏”的分界线,而是厂家的一个承诺——承诺在这个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外观、安全性都在产品描述的范围内。在这个期限内,如果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超出了合理范围,厂家要承担责任。而过了这个期限,产品并不会因此就变得不能吃了,只是厂家不再担保。

若非要问“过期食品能不能吃”,那么答案就是:不建议吃。过了保存期限食品品质将会产生变化,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没有了应有的口感、风味、色泽,如果进一步发展将会变质,这个过程中将产生大量致病细菌如沙门菌、弧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同时还会产生黄曲霉素、亚硝胺、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人食用了这些变质食品将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甚至死亡。我们应该明确的是,过期食品确实是存在危害的。即使在保质期内的食品由于包装打开或者储存不当,也可能缩短保质期,大家要格外注意。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临期食品的关注。

临期食品就是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商家一般会定期清点库存和货架,把它们找出来。商家可以卖临期食品,主要的手段是降价或捆绑促销、放在货架前排等,也有超市是提前下架,返回厂家。在某些国家,商家会把临期食物降价出售或直接捐给慈善机构,为低收入者提供最基本的食品保障。还有一些国家的食品还有最佳口味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的说法,过了最佳食用期(还不到保质期)就打折出售。这样既可以降低过期食品的处理成本,提高产品利润,还可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口碑。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