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与人体蛋白质组成相近,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补品”。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却将鸡蛋视作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元凶,原因就是其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因此,不少人开始对鸡蛋敬而远之,甚至“谈蛋色变”。那么,在日常饮食中,人们真的要远离鸡蛋吗?
鸡蛋蛋白质含量丰富,主要为卵白蛋白和卵球蛋白,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并与人体蛋白的组成极为近似,且吸收率可高达98%。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固醇类、蛋黄素以及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这些成分对增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大有裨益。因此,鸡蛋又是较好的健脑食品。
从营养学的观点看,为了保证平衡膳食、满足机体需要,又不致营养过剩,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和从事脑力劳动或轻体力劳动的健康青年来说,每天吃1~2个鸡蛋比较合适;少年和儿童由于长身体,代谢快,以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成年人来说每天可吃2~3个鸡蛋;而对于孕妇、产妇、乳母身体虚弱者以及实行大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人,由于需要增加优质蛋白,每天可吃3~4个鸡蛋。
但是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过犹不及,长期食用过量的鸡蛋可能会导致以下的危害:
1.造成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2.造成体内营养素的失衡,从而影响健康
3.增加肝脏与肾脏的负担
4.造成血胆固醇含量过高
因此,日常食用鸡蛋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但不宜长期过量食用,具体也要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