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我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箱卤蛋,竟在其中一枚真空包装的卤蛋中发现了一只小飞虫。这让我立即想起《食品法律法规》课上吴澎老师的讲解: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48条,消费者因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有权向经营者或生产方索赔,并可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金,金额不足一千元的,按一千元计算。这不仅是一项法律条款,更是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武器。
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和普通消费者,我深感维护食品安全义不容辞。我们每一次较真,不仅是为了个人权益,更是为了推动行业规范、守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于是,我首先通过平台客服反馈问题并上传照片,但对方仅称异物为“余料”,拒绝十倍赔偿,只愿退换。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更加坚定了我依法维权的决心。
随后,我与室友任某一道,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及法人信息,并在“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实名投诉。消协数日后回复:商家仍拒绝赔偿。消协的工作人员表示,消协仅有调解职能,不能强制执法,建议通过其他司法途径解决。维权过程虽一波三折,但我始终相信,法治社会一定会为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撑腰。
在老师们的鼓励和指引下,我与室友李某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提交起诉材料,依法提起诉讼。法院及时介入调解,搭建沟通平台。调解中,商家声称“每年都有类似情况,发个红包、赔袋卤蛋就能解决”。这番话让我更加清醒:企业的傲慢态度,正源于消费者一次次的选择妥协。如果我们不勇敢站出来,食品安全底线将不断被突破。
我深知,自己不仅仅是在为一箱卤蛋维权,更是在为无数普通消费者的共同权益而发声。我个人的力量固然微小,但绝不会因此退缩,必将坚守法律与公义。最终经法院协调,双方达成八百元赔偿协议。我们收到赔款,退回产品,并依法撤诉。
这次维权经历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于我个人而言,我深刻体会到依法维权不仅是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更应是公民意识的觉醒。每个消费者都应该意识到,我们的每一次较真,都是在为自己和他人争取应有的尊严和权利。
从整个社会的现状来看,我观察到大多数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妥协,往往是因为维权程序繁杂、成本高昂。普通消费者面临举证难、流程长、专业知识缺乏等困境,最终不得不接受商家”一点点赔偿了事”的方案。这种现象反过来又助长了一些企业漠视质量、轻视消费者的心态。
当然,维护食品安全离不开国家法律的支持,我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够重视消费者维权流程的精简与优化。建立一站式维权平台,简化举证要求,缩短处理周期,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只有让维权之路更加畅通高效,才能让法律条文真正成为守护消费者权益的利剑。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维权效率体现社会治理水平。只有每个人都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国家持续完善维权机制,我们才能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食品安全防线,让消费者权益得到真正保障,让企业更加敬畏法律和消费者,让我们的社会环境更加公平正义,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