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中含有一种被称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和“健康杀手”的神秘物质——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进入我们的食用油中的呢?接下来,跟随小课一起走进这场关于反式脂肪酸的趣味科普之旅吧!
反式脂肪酸是一类不饱和脂肪酸,来源较为广泛。主要存在于植物奶油、起酥油等加工油脂,以及以这些油脂为原料制造的食品中,此外,小部分还存在一些动物的肉和脂肪中。
在植物油加工和高温煎炸过程中,食用油易转化为反式脂肪酸。为提高稳定性、延长保质期和调整物理特性,一些植物油常经历部分氢化处理。在高温烹饪处理下,尤其是油温超180℃且时间长,如油炸,会使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反式脂肪酸。它会提升“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还可能诱发肥胖、糖尿病,影响生育和神经系统健康,增加血栓几率,对健康构成多方面威胁。因此,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极为重要。
那么,如何减少呢?首先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氢化植物油。此外,减少高温煎炸食物的频率,多采用蒸、煮、炖、烤等烹饪方式,能有效降低反式脂肪酸的生成。购买加工食品时,仔细阅读标签,避免选购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产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日常饮食中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挑选食用油可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看原料,例如橄榄油以优质橄榄果为原料为佳。其次关注加工工艺,冷榨油能更好地保留营养成分。再看脂肪酸组成,饱和、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要合适,像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有益。另外,烟点也很关键,高温烹饪适合烟点高的油,如花生油;凉拌适合烟点低的橄榄油等。还要注意油的透明度和有无沉淀,清澈无沉淀的油品质较好。最后,选择正规品牌,其质量更有保障。除此之外,消费者还要学会甄别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因为在标签上,也有可能是这样标注的:氢化脂肪、精炼植物油、人造黄油、植物黄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麦淇淋(马淇淋)、奶精、植脂末、代可可脂等。
通过小课的讲解,我们一起了解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减少摄入,对我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食用油的选择和使用,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