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4月7日平凉市崆峒区发生牛奶中毒事件,39名中毒患者被送往当地两家医院救治,患者以14岁以下儿童居多。其中,3名婴幼儿死亡,均不到2岁,最小的不到两个月。检测显示,检测物中含有高浓度亚硝酸盐,所以确认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系亚硝酸盐引起。平凉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杨亚萍介绍,亚硝酸盐即通常所说的工业用盐,会影响中毒患者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致使患者组织缺氧,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此事件在国内产生了重大的恶劣影响,是中国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二)2011年中国甘肃平凉牛奶事件的主要过程
4 月 7 日 7 时许,马坊村村民李妙玲给两岁大的孙子喂完一瓶鲜奶后,便匆匆出门了。随后,丈夫孙德祥给孙子穿戴整齐后,也抱着孙子出了门。 早晨并不是很冷。路上,有人提醒他“孩子怎么冻得脸都是青的。”孙德祥心里多少有点儿犯嘀咕:“穿的不少啊?!”他不曾料到,危险正在逼近。孩子出现了嘴青、脸黄等症状。起初,孙德祥夫妇以为孙子是感冒了,两人将孙子送到了离工业园区不远的一处诊所。没有人想到是牛奶出了问题。鲜奶是 76 岁的婆婆何凤仙从村里的养牛场直接取的。这一习惯至少已经保持了半年。每天下午三四点,这位小脚老人都会拿着几个康师傅红茶一类的饮料瓶,带着奶票,穿过村间的道路去打奶。通常,一天要打 3 斤奶,回家后,再分发到 3 个儿子家。这几瓶打回的牛奶会在次日加热后喝掉。
“奶就放在牛棚的过道里,铝桶装的。”老人回忆说。 何凤仙和 86 岁的丈夫孙正义也喝奶了。此次平凉牛奶中毒事件中,孙家一家 6 口“中招”,孙正义老人是受害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当天,有关牛奶中毒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马坊村。家长们纷纷抱着孩子赶赴医院。听闻消息后,吴国印老人急忙将没来得及喝完的一瓶牛奶扔进了水渠。“整个家族没得安宁。全部人马都熬在医院。”孙德祥回忆说。更为可怕的是,整个平凉市的居民已是“谈奶色变”。没有人再敢喝鲜奶了,奶农们只好心疼地把牛奶或倾倒,或喂牛喝。而在网络上,习惯了联想的网民胡乱猜测,各种帖子、留言、评论在网络上蔓延开来截至 4 月 14 日零时,百度输入“平凉奶”,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里找到相关结果约 11700 个。距事发已有 7 天了,8 个月大的孙子仍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这让下岗工人马学良焦虑不安。13 日这天,小孙子一度高烧发至 38.5 摄氏度,嗓子发炎,有感冒的症状。
对于平凉市而言,此次牛奶中毒事件无疑是一场危机。位于甘肃东部的平凉市,地处六盘山 东麓,历史上是军事重镇,境内的道教名山“崆峒山”闻名遐迩。草畜产业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被地方政府列为“四大产业”之一。周奉真介绍说,平凉市的态度很明确,要积极、及时地处置这个事情,“主动出击,调动全市的力量先救人。”中国青年报记者获悉,7 日当天,平凉市启动了《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3 级响应,成立了紧急处置“4·7”案件领导小组。平凉市委副书记张军利担任组长,下设医疗救治、事件调查、 稳控、新闻报道、后勤保障、督查问责 6 个工作组。还有一个细节或许能说明地方官员同样的焦急心态。从外地匆匆赶回平凉的市委书记马世忠曾对公安局局长下了“死命令”——必须尽快破案。地方官员心里很清楚,“案子一天不破,平凉一天不平静。”随后,包括中央电台和电视台以及美联社、法新社在内的众多国内外新闻机构、网络媒体都对此事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2011年中国甘肃平凉牛奶中毒事件的调查
4月7日平凉市崆峒区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已造成3名婴幼儿死亡。另外医疗机构目前还收治35例疑似食物中毒患者,其中14岁以下儿童居多。经初步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疑似食物中毒病例均服用过散装牛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疑似亚硝酸盐中毒。4月8日记者在平凉各小区门口看到由相关社区发出的紧急通告,通告内容为“接上级通知,养牛户供给的鲜牛奶出现问题,严禁食用,请相互告知。一名8个多月大的女婴的妈妈告诉记者,春节过后就开始给宝宝喝牛奶了,一直没问题。7日早晨,家人像往常一样给宝宝喝了牛奶,但没多久宝宝就开始脸色发黄,嘴唇发青紫,还伴有呕吐。4月9日甘肃平凉市公安局崆峒分局副局长朱乐民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平凉食物中毒事件确认系亚硝酸盐中毒。4月7日,平凉市崆峒区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平凉市委、市政府果断采取措施迅速处置,全力救治患者。继8日1名中毒者出院后,9日又有14名患者出院,其余21名患者体征平稳经过市、区两级医疗机构的全力救治,治疗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至4月10日16时,又有4例患者治愈出院,累计出院患者19例,其余17例入院前就患有感冒、营养不良、高血压等疾病的中毒人员,病情稳定,继续留院观察治疗,再无新增死亡病例。
12日中午,平凉市有关方面提供了一份较详细的通报:经调查核实,吴某、马某夫妇与马文选合租一个大的奶牛院经营各自的奶场,因行业竞争产生怨恨并伺机报复。4月5日14时许,吴某之妻马某乘马文选夫妇不备,在马家牛奶内投放少量亚硝酸盐,未产生严重后果。4月6日10时许,马某再次投放亚硝酸盐,致39人中毒。目前,吴某、马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记者从多方面采访了解到,吴某、马某夫妇经营的奶场与马文选奶场几乎只是一个牛栏的隔离,吴某、马某夫妇养了20头奶牛,马文选奶场有16头,两家鲜奶供应的市场是相同的。据一名知情人士介绍:吴某、马某夫妇与马文选家原本关系是不错的,这也是两家共同租一个大的奶牛院进行经营的原因。但前几年两家因一些琐事产生了过节,再加上都向同一个地方供奶竞争是难以避免的,两家关系渐渐不好了。事件爆发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
- 查封相关奶牛养殖场
“中国网事”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在第一时间获悉“4·7”牛奶中毒事件是由于牛奶中加入了亚硝酸盐并接到马文选奶场的相关报案后,平凉市公安部门立即抽调了80多名警力展开侦查工作,查封了相关奶牛养殖场
2.病员的呕吐物和其他胃容物与一些残留的牛奶送检。
自此,藏在牛奶中的“罪魁祸首”——亚硝酸盐浮出水面。据有关专家介绍,亚硝酸盐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可使一些肉制品变得更好看,但会降低人体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由此致使患者组织缺氧,食入0.3至0.5克就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嘴唇发紫、身体抽搐
(四)2011年中国甘肃平凉牛奶中毒事件的处理
调查组在政府的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以下工作:
1.彻底查清有毒牛奶来龙去脉,妥善医治受害儿童及成人。
2.严厉打击投毒牛奶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合法企业正当权益。
3.立足本次事件,加强全国牛奶市场清理、整顿工作。
4.对制售有毒牛奶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曝光,适度控制宣传报道。
为避免媒体对此事件的过于炒作而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根据中宣部新闻局、国务院办公厅对此次事件调查新闻报道工作的要求,随同调查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记者与调查组密切配合,严格把握对外宣传口径,所有新闻稿以新华社通稿为准。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而且有力地宣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次事件的关心,宣传了职能部门对案件的查处力度,起到了动员全国范围的清理整顿、普及婴儿喂养常识、稳定人心、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的作用。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39人因食用牛奶中毒,其中3名婴幼儿中毒身亡。最终查明,这是一起人为特大投毒案件
(五)2011年中国甘肃平凉牛奶中毒事件的处理——亚硝酸盐的检测
硝酸盐随食物进入体内,经肠道微生物作用,还原成亚硝酸盐。婴儿肠道对微生物的还原作用比成人强,易发生肠原性青紫癜,即亚硝酸盐中毒。所以, 婴儿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最大受害者。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婴儿配方乳粉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残留量不得超过 100 毫克 / 千克和 2 毫克 / 千克,原料牛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标准为小于 0.2 毫克/ 升。正常情况下,纯净的鲜牛乳一般不会出现亚硝酸盐超标。牛饲料或饮水中含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因为牛瘤胃微生物有分解、利用作用,通过乳汁可排出少量,一般小于 0.3 毫克 / 升,制成乳粉后,一般含量小于 2.5 毫克 / 升。
1.定性检测
亚硝酸盐的定性检测是根据亚硝酸根离子(NO2- )与对氨基苯磺酸在酒石酸溶液中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再与 α- 萘胺偶合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来完成的。检测中使用试剂酒石酸、无水对氨基苯磺酸和 α- 萘胺3 种试剂分别称好后在研钵中研细,充分混合,密封保持干燥存放于棕色瓶中,该固体试剂称为“格里斯”干试剂。测定操作时取生鲜乳样于试管中,加入定量上述“格里斯”干试剂,振荡,若试管中呈桃红色,说明该生鲜牛乳中亚硝酸根离子的含量超过正常值。这种方法适用于在生鲜牛乳收购现场的简单验收,检测限为 0.5 毫克 / 升。此方法操作简单快速,能在短时间内得出是否合格的结论,但
缺点是不能确定亚硝酸盐的含量。
2.荧光分析法
属光谱分析法,测定原理是,原料牛乳中的亚硝酸盐与过量的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剩余的对氨基苯磺酸与荧光胺作用,生成稳定的荧光团和无荧光的水解产物,在激发波长 436 纳米和荧光波长 495纳米下其荧光强度与对氨基苯磺酸的量成正比。对氨基苯磺酸原始量与重氮化后过剩的对氨基苯磺酸量的差值为与亚硝酸盐发生重氮化反应的对氨基苯磺酸的量,进而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该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试样用量小,且不受检测液本身颜色和浑浊的干扰,也不受样品稀释度的影响。但是操作较为复杂,对环境因素敏感,干扰因素较多。有机物的存在会增加或减弱荧光强度,导致相对偏差较大,适用范围不广,食品检测中应用较少,一般用于医学病药理研究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