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近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各地公安机关依法严打各种食品非法添加活动,破获食品非法添加等食品安全案件11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为更加有力地震慑食品非法添加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公布了这类案件的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 “广东中山罗某等制售伪劣食品案”。2011年4月19日大量市民投诉,称吃了市场上买的红薯粉后上吐下泻。紧接着21日,中山市质监局在港口镇铺锦村偏僻鱼塘处查封一家生产添加墨汁和工业石蜡的假粉条工厂,查获劣质“珍珠粉”1100公斤、“纯红薯粉”5540公斤。
(二)2011年广东中山墨汁粉条事件的主要过程
2011年4月21日上午,中山市质监局在港口镇铺锦村偏僻鱼塘处查封一家粉条工厂,当场查获约1万斤假粉条成品。令人惊讶的是,这家工厂证照齐全。该厂房极为隐蔽,附近亦有一片树林做掩护。执法人员来到这家作坊时,机器正轰鸣作响,作坊内一片狼藉。一工人正将调兑好的黑色液体大勺地加入淀粉搅拌机内。盛装黑色液体的水桶边蚊蝇乱飞。厂房外的空地上搭有上百根竹杠,竹杠上晒满了粉条。十几个水池内则泡满了半成品,呈乌绿色,池内液体则发出阵阵恶臭。
(三)2011年广州中山墨汁粉条事件的调查
检查发现,该作坊的红薯粉是用普通玉米淀粉做原料。现场还发现大量墨汁、柠檬黄60.果绿等添加剂,黑色液体也正是由这些添加剂兑成。假红薯粉条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调制添 加剂、搅拌、粉条成型、浸泡以及晾晒5个环节,造假主要集中在第一个环节。 按照老板罗某给出的“秘方”一半升自来水中需倒入 1瓶盖墨汁,加勾柠檬黄。如果制作墨绿色红番薯粉条,还要加1勺果绿:若是制作白色薯粉条,则要加增白粉。搅拌均匀后,将其倒入正在搅拌的玉米淀粉中即可,为让粉条更加筋道、有光泽,还要在搅拌机中加入少量石蜡。部分市民吃了该粉条导致上吐下泻。
被查获的这家黑工厂,2010年年底在I商局注册,坊名为“中山市详明食品有限公司”,自今年2月份开始已经生产了约50吨“红薯粉”主要销往位 于中山沙朗金叶厂场的批发市场。那些制假更早,规模更大,数量更多,至今没有被发现的非法高点产量有多大,销量有多少,让人不敢想象,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山市这家被捣毁的造假工厂竟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齐全,如果不是市民举报,披着合法外衣的黑窝点不会这么早暴漏,更多的“墨汁石蜡红薯粉”将源源不断流向市场。墨汁粉条中所用的试剂有:墨汁、工业石蜡、柠檬黄60、果绿等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是巨大的。
墨汁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少量的碳元素对身体没什么危害。但其中是含重金属铅,该元素能长期在人体。柠檬黄是人工合成的着色剂, 常以苯、甲苯萘等为原料,进行磺化、缩合、偶氮化等化学反应而制成,一般用作黄色着色剂。人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柠檬黄、日落黄等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
工业石蜡的危害很大,甚至有报道称它属于强致癌物。工业石蜡一般是从石油中分离提取,含有多环芳烃和树环芳烃,而这两种物质均为强致癌物。而且由于一般商贩们使用的工业石蜡纯度不高,所以这里而还可能含有铅、砷等重金属杂质,所以对身体的危害特别大。
果绿色素实际上是由柠檬黄和亮蓝组成的混合食用色素,是损害消费者健康的色素,食用过量可引起生殖细胞的损伤效应,该物质会使人致癌。
增白剂的增白机理是氧化剂释放出氧原子,通过氧化胡萝卜素等淡黄色素,从而使面粉增白增白剂中的有效成分过氧苯甲酰分解后,生成的苯甲酸残留在面粉中,并制成食品进入人体内。在人体内,大部分苯甲酸于9-15个小时之内与甘氨酸化合生成马尿酸而从尿液中排出体外,剩余部分与葡萄糖辛酸化合而解毒。实验证明,苯甲酸不在肌体内积蓄苯甲酸的上述两种解毒过程都是在内脏中进行的。因此对肝功能在弱的人来说,苯甲酸可能是不适宜的。长期食用过量增白剂的面粉及其制成品,会造成苯慢性中毒,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四)墨汁粉条事件的处理
中山市祥明食品有限公司因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假劣粉条制品(“纯红薯粉”、“珍珠粉”),已被中山市工商局、质监局分别于4月26日、27日吊销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罗建明、罗祥生、严卫等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依法逮捕。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罗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万元;被告人罗建明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7万元;被告人严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被告人谭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8万元。
另外,半年一直在东莞经营同样作坊,因东莞这个行业生意太火爆,竞争很残酷而转到中山。东莞类似的假粉条厂家有二三十家,也都是用墨汁染粉条。中山市“墨汁粉条”案件发生后,全省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推进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对米面制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
(五)墨汁粉条事件的反思
工业添加剂不可以假冒成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物中,这类添加剂因为其更能节约成本等原因而被一些企业违法使用。工业添加剂与食品添加剂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大多毒性较大, 如果滥用后果无法想象,所以国家卫生局明令禁止工业添加剂被用于食品行业。有些不法分子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将非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这会极大危害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大量摄入甚至可能致命。常见非食品添加剂有:三聚氰胺、苏丹红、甲醛等。企业内部需要加强管理,将添加剂的有关购买情况记录下来,如名称、数量、供应商和联系方式,出现问题要及时联系供应商。
为了减少此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一是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落实最严格的监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要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过硬的监督管理队伍,创新食品监督管理体系,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餐饮行业,采取飞行检查;加大对食品加工环节检查力度,实施重点检查,督促食品加工持续合规。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进行卫生监督具有难度较大的特点,可以利用“互联网+监管”的思路,搭建网络监管平台,借助便捷的互联网技术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平台,平台不仅可以被监管部门随时查看食品加工状况,而且可以被消费者所查看,并可就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出评价。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管,提高食品监督与管理的整体效率。
二是要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守法意识,推动食品行业诚信建设。食品安全执法者要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规范,通过建立食品从业人员档案,将从业人员的违法信息、接受教育培训等情况进行备案。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有历史违法行为从业者日常检查的次数,并对其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教育。运用监管部门的建档备案制度,让从业者形成守法意识,树立诚信经营理念,从根源上维护食品安全。促使食品经营者规范自身的活动,形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的有效监管机制。
三是要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回应公众关切。食品安全监管要注重网络舆情大数据治理,积极回应食品安全社会关切。公众在网络活动中涉及食品安全这一敏感话题会有无意识的不当言论,政府监管部门要正确引导,对公众行为做出纠正。在融媒体时代大背景下,及时关注公众舆情信息,针对共性食品安全风险,提出食品安全预警因素,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