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11年3月15日.上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该事件曝光后,各地超市的双汇产品纷纷下架,并立刻引起农业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2011年3月25日,相关记者从“瘦肉精”事件国务院联合工作组获悉,河南“瘦肉精”事件所涉案件调查取得重要突破,肇事“瘦肉精”来源基本查明,并发现并捣毁了“瘦肉精”的制造窝点。有关部门己对涉嫌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的违法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强制措施,同时河南省有多名公职人员在此事件过程中涉嫌渎职犯罪,被立案侦查。据媒体报道,双汇集团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销售额锐减,股票大跌。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以及双汇集团根都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陆续进行了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
(二)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的主要过程
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该事件被报道后,3月15日中午,济源双汇公司被立即责令停产,所有未出厂的成品及半成品就地封存,并立即对未屠宰的生猪展开“瘦肉精”检测。
3月16日双汇集团承认使用瘦肉精猪肉,并向公众发表致歉声明。3月17日,双汇集团称济源双汇的高管已被免职,涉及的产品也被收回。与此同时,由于双汇集团是国务院512重点企业,该事件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农业部、商务部、公安部等部委各自成立工作小组到河南调查此事。3月20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会同多个部委又成立了联合调查组进驻河南,彻查“瘦肉精”事件。国务院联合:工作组组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佩智向河南提出了4条反馈整改意见:第一,依法从快从严惩处犯罪分子;第二,严肃追究失职渎职人员责任;第三,加快建立全程监管机制,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第四,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同时河南省的相关部门也在此时迅速查封了曝光的问题养殖场,并对涉事的养殖场主、生猪经纪人、企业采购人员和公职人员采取了控制措施,对于构成违法的当事人予以立案侦办。而查人、查猪、查药并举的全省多轮拉网式“瘦肉精”排查也随即展开。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说,自农业部禁止使用“瘦肉精”以来,“瘦肉精”的检出率逐年在降低,但餐桌上的这个“毒瘤”多年来未被根除,其重要原因是生产和销售走“地下渠道”,一直没有截断制造“瘦肉精”的源头。为了查清源头,河南公安部门从涉案生猪养殖户入手,追到生猪经纪人,再追到“药贩子”,查获在河南销售“瘦肉精”的重要犯罪嫌疑人2名,并最终在湖北襄阳市南漳县找到并捣毁了非法生产加工的窝点,且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名,收缴瘦肉精400余公斤,摧毁销售网络2个,还查获了一大批生产设备及销售票据。
河南省公安机关对认定销售使用“瘦肉精”涉嫌犯罪的72人采取了强制措施,其中27名为生产、销售“瘦肉精”人员、7名为生猪收购贩运人员、33名为养殖人员,5名为屠宰企业生猪采购管理和业务人员。河南省监察部门还对53名公职人员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了调查取证,32人已由当地纪检监察机关作出初步处理。其中,移送司法机关12人,停职检查9人,免职6人,开除1人,撤职2人,党内严重警告1人,党内警告1人。
3月20日,河南首次通报了双汇冷鲜肉“瘦肉精”抽检呈阳性。河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济源市政府在全市的7家双汇连锁店和59家双汇冷鲜肉专营店现场封存双汇冷鲜猪肉1877.9 公斤,共抽样46个,其中6个确认为阳性,34个阴性,另有6个样品正在等待检测结果。市畜牧局对库存的689头生猪进行尿液检测,发现19头“瘦肉精”检测呈阳性。而双汇集团旗下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已经被停产整顿。3月21日,济源双汇无限期停产整顿。
3月22日,济源双汇公司确认17头瘦肉精生猪,国务院工作组要求彻查“瘦.肉精”事件,严肃究责。
(三)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的调查
其实所谓的“瘦肉精”是一类有毒化学药物,而不是一种特定物质。它是种能够促进瘦肉生长的饲料添加剂。在中国,通常所说的“瘦肉精”是指“克伦特罗”,这种物质在食用后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让人产生肌肉震颤、心慌、战栗、头疼、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特别对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疾病患者危害更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农业部在央视播出报道后已经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严格整改,切实加强监管,并立即派出督查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将彻查并责成有关地方和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随后向社会公布。3月19日,国务院派员督查“瘦肉精”事件。
- 对问题猪肉进行销毁
河南省及相关地市迅速反应,组成调查组赴各地展开调查,涉嫌使用“瘦肉精”生猪及猪肉制品全部封存,凡涉及的县市的畜牧局长全部停职。河南省委、省政府当即出台紧急措施,立即查封新闻报道中涉及的16家生猪养殖场(户),对涉嫌使用“瘦肉精”的生猪及134吨猪肉制品全部封存。对已发现的违禁添加剂及添加“瘦肉精”的饲料立即销毁。对已查明流入市场的产品立即下架封存。目前,调查组已经分赴孟州、沁阳、温县、获嘉、济源等县市开展全面彻查。严格生猪、猪肉及猪肉制成品运输检查,一经发现问题,立即就地扣押,严防“瘦肉精”猪肉及猪肉制成品出省。同时,深入调查违法行为,查清“瘦肉精”的来源,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纪严格责任追究。
2. 对问题养猪场、屠宰场进行控制
被曝光“瘦肉精”猪肉事件主要事发地在焦作,当地也连夜召开食品安全紧急会议,部署查办工作。要求查清每一个猪场,查清每一个环节,查清每一个涉案人员,查清所有“瘦肉精”的来源,查清所有问题猪的流向,查清所有失职渎职人员的责任,给人民一个交代。对存在问题的养猪场、屠宰场严密控制,决不能让一头问题猪流入市场,决不能让一.斤问题猪肉流向餐桌。同时,要求纪检监察部门立即介入,凡涉及的县市的畜牧局长全部停职,对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公安、检察机关要立即采取措施,查清违法事实,依法予以追究。
3. 企业采取积极措施
双汇集团表示, 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 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 双汇集团深表歉意。集团董事长万隆发誓要实行“生猪头头检验”, 引入第三方监测, 并加快养殖业发展, 提高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 希望以此扭转危局, 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要求下属所有工厂, 进一步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严格把关, 确保产品质量。同时, 双汇集团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 开展对此次事件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全面检查。
2011年4月20日,经国务院领导同意,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九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 4月22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公告,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
(四)2011年双汇 “瘦肉精”事件的处理
本次“瘦肉精”事件后,河南省焦作市有关部门对孟州、沁阳、温县“瘦肉精”检测呈阳性的生猪,立即采取了扑杀和无害化的处理措施,所有的费用将由违法的畜主全部承担,这样就增加了违法成本,对不法分子也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愿养殖者能以此为戒,吸取教训,彻底与违禁药物挥手告别,做一个讲道德、有良心的生产者。
双汇集团作为世界第三、亚洲和中国最大的肉类产品加工集团,在瘦肉精事件曝光后,影响巨大,大量超市、零售店纷纷将双汇冷鲜肉和火腿肠等肉制品下架,一些双汇加盟店也“改旗易帜”,脱离双汇的销售体系,因而损失惨重。双汇集团在2011年3月31日召开的包括所有管理层、漯河本部职工、经销商、部分新闻媒体在内的“万人大会”,二度致歉,并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后者作为第三方质量检验机构,将全方位监督双汇的质量安全。在大会上时,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承认“瘦肉精”事件对双汇影响巨大: 3月15日双汇发展股价跌停,市值蒸发103亿元;3月15日至3月31日,影响销售额15亿元;济源双汇处理肉制品和鲜冻品直接损失达3000多万元;由于“瘦肉精”改生猪头头检查,一年增加的检测费需3亿多元。同时,据有关报道称,2011年“3.15”报道的“瘦肉精”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双汇产品的质量正面临着消费者的质疑,市场销量下滑,双汇品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
7月23日,双汇集团在河南漯河总部召开媒体见面会,反思食品安全问题,董事长万隆在会.上表示,3. 15危机发生后,为确保食品安全,双汇采取的及时关停济源工厂,彻查工厂管理人员,并对全国企业停产整顿等措施,在生产方面具体有六项举措:改抽检生猪“瘦肉精”为头头检验,一年增加检测费用3亿元;实行开放式办厂,邀请消费者、媒体和政府部门走进双汇工厂,同时引入中检集团做为第三方进行专业化的监督和服务;对上游产品严格依法索票索证,把住采购入口关,原辅料进厂逐批检查;产品出厂批批检查;将今后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牢记教训,警钟长鸣;发展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