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13年8 月2 日,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①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该公司生产的3个批次的浓缩乳清蛋白粉,7月31日检出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②。恒天然还在第一时间公布了相关产品流向的国家和进口商名单,其中包括多美滋、娃哈哈等3家中国企业。8月2日晚间,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发布消息,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8月5日,恒天然召开新闻发布会,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向消费者致歉,并表示涉事的可口可乐、娃哈哈等问题产品将在48小时内召回。但8月28日下午,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该机构对先前涉嫌污染的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粉样本进行了195 次检测,所有检测结果均呈阴性。最终确认恒天然3 批次乳清蛋白乳中的细菌为无致病性的生孢梭菌,而非高致病的肉毒杆菌。这起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的肉毒杆菌污染风波,以恒天然的“自摆乌龙”画上了句号。
(二)2013年新西兰恒天然奶粉-肉毒杆菌事件的主要过程
2012年5月,恒天然澳大利亚一工厂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受肉毒杆菌污染;
2013年3月,恒天然在使用的浓缩乳清蛋白当中检出梭菌属微生物;
2013年7月31号,恒天然发现38吨浓缩乳清蛋白可能受肉毒杆菌污染;
2013年8月2日,恒天然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其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清蛋白中检出肉毒杆菌,影响包括3个中国企业在内的8家客户;
2013年8月2日晚间,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发布消息,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
2013年8月3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表声明,已经确定5个批次“可瑞康”牌2段婴儿配方奶粉使用含有肉毒杆菌的浓缩乳清蛋白粉,建议新西兰父母暂停为6个月以上宝宝喂食“可瑞康”牌2段婴儿配方奶粉;2013年8月3日,恒天然举行新闻发布会,执行董事加里•罗马诺介绍说,这些可能造成服食者中毒的受污染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提供给8家制造商,用作生产婴儿奶粉、儿童成长奶粉和运动饮料的原料,涉事产品估计达到900吨;
2013年8月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3个品牌的4家“涉事”中国公司;
2013年8月5日,恒天然召开新闻发布会,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向消费者致歉,并表示涉事的可口可乐、娃哈哈等问题产品将在48小时内召回,但对达能之外的另一家乳企因对方要求保密而没有透露其名称;
2013年8月6日凌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披露,雅培公司婴幼儿配方奶粉存在被肉毒杆菌污染风险,要求雅培召回相关产品;2013年8月6日凌晨,雅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因涉及恒天然生产线问题,雅培将预防性召回2个批次供应中国的喜康力奶粉,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极力否认自己为另一家拒绝透露姓名的公司;2013年8月6日晚间,恒天然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另一家乳企正是雅培。
2013年8月19日,新西兰政府宣布,计划对恒天然产品被肉毒杆菌污染一事展开调查,试图挽回作为农产品安全出口国的声誉。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搞清可能受污染产品是如何进入国际市场,且是否实施了充分的监管措施来应对该问题。
2013年8月28日下午,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负责食品安全的代理局长斯科特·加拉赫表示,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组织专家在新西兰和美国的多家实验室进行了多次检测,结果表明此前在恒天然产品中发现的细菌并非肉毒杆菌,而是与之相似的梭状芽孢杆菌。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强调,新西兰奶粉没有食品安全问题。
2014年3月12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起诉恒天然,就浓缩乳清蛋白预防性召回事件(又称“肉毒杆菌事件”),提出恒天然违反了四项违规裁定。对此,恒天然方面表示接受裁定。
2014年4月4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因奶制品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引发市场和消费者恐慌,被新西兰政府罚款25.6万美元。
(三)2013年新西兰恒天然奶粉事件-肉毒杆菌事件的调查
据相关报道称,结果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是生孢梭菌和肉毒杆菌同属于梭状芽孢杆菌。生孢梭菌非常罕见,而且在形状上与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极其相似,在显微镜下很难分辨。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微生物学专家苏西·怀尔斯对媒体介绍说,梭状芽孢杆菌实际上是不产生毒素的肉毒杆菌分离菌。也就是说,这两种菌(肉毒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几乎是一样的,唯一区别在于是否含有负责编码生成肉毒素的基因”。恒天然也表示,在检测出疑似肉毒杆菌时,他们很快发出了全球性的预警,继而实施全球预警性召回,但他们在过去一个月中又进行了多次检测,检测结果证明,这种细菌是生孢梭菌,而不是肉毒杆菌。
新西兰政府调查报告显示,此次事件是由于电筒镜片碎片进入恒天然一家工厂的机器后,该小组负责人违反生产程序所引发的,经过一系列错误的操作和决策,最终导致了肉毒杆菌恐慌。该调查报告称,从最初的生产、检测到产品追溯、召回以及危机事件应对,恒天然的工作都存在严重缺陷,对此次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在原料再加工过程中使用超出工厂风险管理范围的临时方法;公司管理人员批准未获得资格认证的机构进行肉毒杆菌检测;恒天然在应对重大事件时,未向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报告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四)2013年新西兰恒天然奶粉事件-肉毒杆菌事件的处理
1.彻底查清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
此次事件是由于电筒镜片碎片进入恒天然一家工厂的机器后,该小组负责人违反生产程序所引发的,经过一系列错误的操作和决策,最终导致了肉毒杆菌恐慌。该调查报告称,从最初的生产、检测到产品追溯、召回以及危机事件应对,恒天然的工作都存在严重缺陷,对此次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在原料再加工过程中使用超出工厂风险管理范围的临时方法;公司管理人员批准未获得资格认证的机构进行肉毒杆菌检测;恒天然在应对重大事件时,未向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报告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2.各大集团对于此次事件的召回及申明
恒天然集团:确保食品安全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思在其声明中称,AgResearch最初的检测结果显示涉事浓缩乳清蛋白的确存在肉毒杆菌,而肉毒杆菌是有可能产生毒素的。基于这一检测结果,恒天然向监管机构进行了汇报,并与客户一起发起全球预防性召回。“尽管集团上下对产品最终确认无污染倍感欣慰,但恒天然此前发出预防性召回仍是正确的抉择,因为确保食品安全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虽然公布的结果显示其产品中并未含有肉毒杆菌,但恒天然表示,将继续展开调查,各项调查结果和调查过程将保持公开透明。对于其客户企业,西奥·史毕根思在声明中表示,因此次预防性召回涉及多方,情况复杂,因而造成了一些困扰和不安,他为此表示歉意。多美滋—把消费者风险降到最低
多美滋婴幼儿食品营养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敏放表示,”多美滋在未确认产品可能受到污染的情况下,冒着业务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第一时间果断实施产品的预防性召回,把消费者可能面临的风险降至最低。这充分体现了多美滋永远把妈妈和宝宝的健康放在企业利益之前。”他说,多美滋公司一直采用国际一流水平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对肉毒杆菌所属菌群进行严格检测和基粉生产过程中采用高温工艺,杜绝了产品受污染的可能。此前,上海质监局确认,在事件发生后就对多美滋采样送到权威实验室进行检测。经过法定的15—20天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批次产品均未检出肉毒杆菌和肉毒毒素。
市场-代购网店打了强心针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证实是“乌龙”后,给淘宝网上的新西兰奶粉代购们打了强心针。有一家网店还专门给老顾客发来短信,提醒大家及时了解新闻,重新选择新西兰奶粉。淘宝新西兰奶粉代购店主孙先生表示,此前新西兰奶粉是最受欢迎、代购量最大的,但“肉毒杆菌污染事件”令新西兰奶粉的口碑和销量都降至冰点。在超市里,涉事品牌的奶粉已经“销路冷淡”有一段时间了,消费者多数改选欧洲与日本奶源的奶粉。消费者—高额索赔恐难获支持消费者对恒天然的“乌龙事件”极为抱怨。“一会儿说有毒,还是可怕的肉毒杆菌。这会儿又说没事了。消费者不是生物学家,谁知道那些菌都是什么!我快崩溃了,这奶粉孩子到底能吃不能吃?”1岁宝宝的妈妈安女士说,孩子刚经历了颇为艰难的“转奶”过程,从新西兰的可瑞康奶粉换到德国某品牌,她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应该再换回来。据记者了解,有个别消费者“狮子大张口”,向企业索要20倍赔偿金。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对此指出20倍赔偿没有法律依据,消费者维权应“依法”、
3.立足本次事件,加强奶粉市场清理、整顿工作。
调查组以全面、深入调查新西兰“恒天然奶粉事件”为立足点,带动全国奶粉尤其是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全面清理、整顿工作。卫生部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加大抽验力度,清剿劣质奶粉;质检总局部署了在全国范围内对奶粉生产专项检查的行动;食品药品监管局向涉及劣质奶粉事件的9个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出核查督办函;工商总局通知要求各级工商部门立即开展对奶粉市场的专项检查;公安部及时协调四川、浙江、河北等地公安机关积极配合当地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开展劣质奶粉的专项抽检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奶粉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
4.对制售劣质奶粉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曝光,适度控制宣传报道。
为避免媒体对此事件的过于炒作而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根据中宣部新闻局、国务院办公厅对此次事件调查新闻报道工作的要求,随同调查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记者与调查组密切配合,严格把握对外宣传口径,所有新闻稿以新华社通稿为准。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对制售劣质婴儿奶粉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而且有力地宣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类奶粉事件的关心,宣传了职能部门对案件的查处力度,起到了动员全国范围的清理整顿、普及婴儿喂养常识、稳定人心、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