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孔雀石绿是一种具有高毒素的副作用的化学添加物,既是染料,也是杀菌剂,可致癌。2005年由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孔雀石绿”,由此引起各国对本国在售的水产食品进行检测,严禁出现孔雀石绿。此事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恶劣影响,是二十一世纪初爆发的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二)2005年海鲜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事件的主要过程

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孔雀石绿是为了延长鱼的存活时间。因为鱼在运输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装卸和碰撞,鱼鳞容易脱落,进而导致很快死亡。为此,绝大多数贩运商在运输前都要用孔雀石绿溶液对车厢进行消毒,不少储放活鱼的鱼池也采用这种消毒方式,一些酒店也投放孔雀石绿进行消毒。使用孔雀石绿消毒后的鱼即使死亡后颜色也很鲜亮,消费者从外表很难分辨。

2005年6月5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 “孔雀石绿”。有关方面将此事迅速通报给欧洲国家所有的食品安全机构,发出了继“苏丹红1号”之后的又一食品安全警报。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消息说,任何鱼类都不允许含有此类致癌物质,新发现的有机鲑鱼含有孔雀石绿的化学物质是“不可以接受的”。该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养殖鲑鱼来自北欧、智利、加拿大与美国,年产量高达100万吨以上。近20年来,世界养殖鲑鱼的年产量增加了39倍,人们随时都能买到很便宜的鲑鱼。

没过多久,国内就有媒体报道,在国内很多地方,尤其是河南、湖北等地的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运输过程中,孔雀石绿仍在被普遍使用。重庆市执法部门在某水产交易市场查获600多只含有孔雀石绿的甲鱼。有些地区则在鳗鱼制品中检出孔雀石绿。记者从我国鳗鱼工业委员会了解到,从今年7月1日起,日本政府开始对来自我国的鳗鱼产品强制检测孔雀石绿,所以对于我国输日鳗鱼制品来说,又面临出口贸易壁垒的考验。

2005年11月9日,香港食环署检查出珠江桥牌及御品两种牌子各一批号的豆豉鲮鱼,可能含有孔雀石绿,需要回收。

2005年11月,继三款“珠江桥牌豆豉鲮鱼罐头”被查出含致癌物孔雀石绿后,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公布的食物最新测试结果显示,“鹰金钱”牌金奖豆豉鲮鱼和甘竹牌豆豉鲮鱼等三个食物样本被查出含有致癌物“孔雀石绿”。两罐头产品被验出孔雀石绿含量分别为每公斤4.5微克及2.6微克。

2006年11月17日,上海媒体率先报道了山东产多宝鱼药残超标情况。

2007年4月,山东省日照市一养殖企业正式起诉台湾统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在山东青岛的独资企业青岛统一饲料农牧有限公司生产的饲料产品“孔雀石绿”超标。

(三)2005年海鲜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事件的调查

继苏丹红风波之后,一种非法用于水产品养殖、可导致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化学制剂--孔雀石绿近日在国内市场被发现。2005年7月7日,农业部办公厅在全国范围内下发《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法规“尽快组织开展‘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专项整治活动”。农业部渔业局马上组织调查组奔赴各地调查孔雀石绿问题,并组织专家商讨对策。

  1. 成立调查组对各地孔雀石绿问题进行调查。

农业部渔业局组织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水产科学研究院,分赴广东、海南、北京、天津、河北等到地,开展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督查工作。这些工作推动了各地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立,强化了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公共管理职能。但是,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涉及生产、销售、使用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市场、运输、养殖等多个管理环节的协调配合,以及畜牧兽医、渔业、卫生、质检、工商、公安等多部门的参与。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涉及生产、销售、使用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被钻空子。究其原因:一是水产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差;二是“孔雀石绿”对水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价格低廉;三是大多数水产品市场尚未建立准入制度,对进入市场的水产品没有有效的药物残留检测监控机制。因此,在建议加紧研制防治水产品水霉病的无毒高效药物的同时,一些专家疾呼,在全国范围内严查孔雀石绿已经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硬起手腕,从源头上阻断孔雀石绿向水产市场流散。

尽管我国在2002年前就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禁止用于食品动物。但是,到2005年6月,《河南商报》记者对湖北、河南等地的养鱼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调查,辽宁《华商晨报》记者对辽宁的养殖场和鱼药商店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很多渔民仍然用它来预防鱼的水霉病、鳃霉病、小瓜虫病等;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使鳞受损的鱼延长生命,鱼贩也常使用孔雀石绿。至于卖孔雀石绿的鱼药商店,由于孔雀石绿市场的存在,仍然在买卖孔雀石绿。

2. 各地孔雀石绿检测情况调查结果。

2005年8月,香港有关部门一连两天在市面抽验29个淡水鱼样本进行测试,当中25个进口淡水鱼样本中,10个证实含有可能致癌的“孔雀石绿”。

2006年11月17日,上海媒体率先报道了山东产多宝鱼药残超标情况。11月27日,农业部确认,山东省3家企业,在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了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违禁兽药。

2006年,成都市水务局于11月28日、29日,先后在成都市青石桥水产市场、家乐福超市等市场和蒲江、崇州两地的养殖基地,抽取了10个桂花鱼样本(其中市场环节6个)送检。检测报告显示,3个样本检出禁用渔药霉氯素和孔雀石绿残留。

2006年11月底,香港地区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对15个桂花鱼样本进行化验,结果发现11个样本含有孔雀石绿。尽管如此有问题的样本含孔雀石绿分量并不多,多数属“低”或“相当低”水平,但香港食环署仍呼吁市民暂时停食桂花鱼。

2007年9月,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农业局协同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三水区养殖户和水产孵化场专项检查发现,三水个别水产养殖户仍存在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渔药“孔雀石绿”,检查人员对这三宗违法使用“孔雀石绿”事件进行了查处。

2007年4月,山东省日照市一养殖企业正式起诉台湾统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在山东青岛的独资企业青岛统一饲料农牧有限公司生产的饲料产品“孔雀石绿”超标,并要求赔偿750万元人民币。该水产养殖场称:一直购买使用青岛统一饲料农牧有限公司生产的“统一”牌多宝鱼饲料。养殖场委托权威部门对使用的“统一”牌多宝鱼饲料进行了检验,结论是该饲料含有大量“孔雀石绿”。正是由于使用了该饲料,才导致所养殖的多宝鱼含有“孔雀石绿”这一违禁成分,并遭受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3. 孔雀石绿屡禁不止的原因调查。

孔雀石绿价格低廉,杀霉效果显著。孔雀石绿主要应用在育苗过程中的消毒处理,养殖过程中的杀虫和治疗水霉病等。养殖户担心鱼发生水霉病,撒鱼苗时他们一般也都会用孔雀石绿进行消毒。养殖户明知其是禁用药还要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孔雀石绿价格低廉,并且治病效果显著。对于养殖户来讲,能节约成本又能产生好的效果,这是他们最看重的,加上他们对孔雀石绿危害认识不足,所以导致孔雀石绿禁而不止。

运输环节违规使用孔雀石绿严重。因为鱼在运输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装卸和碰撞,鱼鳞容易脱落,进而导致很快死亡。为此,绝大多数贩运商在运输前都要用孔雀石绿溶液对车厢进行消毒,不少储放活鱼的鱼池也采用这种消毒方式,一些酒店也投放孔雀石绿进行消毒。

优质水产品的市场保护难度大:有病必须用药,用药要讲成本、效果。无毒无残留的水产品的价格和销量得不到保证,势必导致片面讲成本、讲利益。也是造成滥用廉价违禁药的一个因素。

(四)2005年海鲜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事件的处理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涉及生产、销售、使用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被钻空子。一些养殖渔民在防治水霉病等病害中使用“孔雀石绿”,个别运输商用“孔雀石绿”对运输水体消毒,以延长鱼类在长途贩运中的存活时间。究其原因:一是水产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差;二是“孔雀石绿”对水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价格低廉;三是大多数水产品市场尚未建立准入制度,对进入市场的水产品没有有效的药物残留检测监控机制。

“孔雀石绿”问题的长期存在说明,对待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化学制品和药品监管问题,某些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在日常监管过程中,手段和目的都过于简单,相应的安全警报发布机制(预警机制)并不健全,同时,也缺乏与本地及其他地区相关机构和媒体的沟通协调,从而即使能够发现问题,也只停留在局部和地区的认识层面,认识不到问题很可能是普遍性的和全国范围的,而且是相当严重的。

  1. 农业部下发通知,政府颁布各项条例、准则等。

2005年7月7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兽医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农业部渔业局近日将组织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水产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分赴重点地区,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督查,推进无公害水产品行动。

近年来,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渔药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同时组织开展了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无公害养殖基地认证,渔药、水产苗种、鱼饲料等农资打假活动。中央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对重要养殖产品进行药物残留监测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各地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立。为配合新修订的《兽药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农业部渔业局还组织编写了《新编渔药手册》、《渔民必读》、《水产质量安全管理手册》等,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渔药管理研讨、培训活动,起草了《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负责任水产养殖行为守则》,旨在从正面引导养殖生产者采用健康的养殖方式,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加强养殖质量过程管理。2005年农业部还发出《关于下达2005年度动物性产品中兽药残留监控计划的通知》,要求全年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监控计划下达9390批次。

2. 立足本次事件,加强全国水产品市场清理、整顿工作。

2005年11月21日,广东20多家鲮鱼罐头生产厂家负责人会聚广州,共商对策。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张俊修表示,将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申请,要求对鲮鱼罐头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同时加紧制订鲮鱼罐头及其上下游产品的地方标准。

为了减少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的现象,2013年5月1日,佛山开始试行水产品产地标识准入制,对桂花鱼、生鱼、黄骨鱼三种价格较昂贵的鱼类配上“身份证”,即追溯码,可以查到具体的鱼塘,该规定试行后3个月,其中有2个月查出鱼类非法添加了孔雀石绿。根据佛山市农业局发布的7月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情况,高明区的2份草鱼样本查出孔雀石绿残留。

为保证大家能吃上无公害水产品,还需要以下的长效机制:一是提高养殖、经营者素质。针对我国水产养殖业者分散生产,渔民安全用药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用药知识的现状,采取广泛的科普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二是建立健全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当然,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取决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产、经营者素质的普遍提高。

3. 渔业主管部门今后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和水产养殖安全用药知识普及工作。要求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病害防治中心深人到养殖企业和池边塘头,对养殖生产者进行病害防治和用药基础知识的讲解,对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用药进行具体指导,督促渔民按照水产养殖安全用药的有关规定、标准科学防病、合理用药,提高养殖生产者的安全用药的知识水平,树立质量安全意识。

尽快颁布《水产养殖负责行为守则》、《水产养殖安全用药规范》,开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试点工作,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加大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规程及行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引导养殖者合理投饲、科学管水、安全用药,提高养殖生产综合管理水平,尽可能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

兽医主管部门开展孔雀石绿等水产养殖禁用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根据各地自查情况,组成督查组对各地整治情况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养殖环节中《兽药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和标准的执行情况,督促建立养殖生产日志和养殖用药记录制度,切实推动水产养殖用药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拟组织有关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重点养殖区、重点养殖品种孔雀石绿药物残留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并将抽查结果予以公布。同时要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兽药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规定,加强对养殖用药品环节的监督查处,切实履行对水产养殖用药的监督检查等法律赋予的职责。

首批在京、津、沪、广州、深圳五大城市,将孔雀石绿的检测列人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指标之一。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