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17年央视财经频道“3·15”晚会曝光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日本核污染产地食品已经悄悄进入中国市场,很多跨境电商企业和线下超市均有销售,其中不乏知名经销商。通过市场及线上流入核辐射区食品数量惊人,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预估,以致人民产生恐慌。此次事件产生的恶劣影响,给国人及时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重于泰山。

(二)2017年日本核辐射区食品流入中国事件始末

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海啸袭击,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造成大范围污染。为了保证民众的食品安全,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2011年3月24日发布《关于禁止部分日本食品农产品进口的公告》,禁止从日本福岛县、群马县、山形县、新潟县、东京都、千叶县等12个受到核辐射污染的都县进口食品、食用农产品及饲料。

如今,六年过去了,央视财经频道“3·15”晚会却曝光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日本核污染产地食品已经悄悄进入中国市场,很多跨境电商企业和线下超市均有销售,其中不乏知名经销商。深圳市有棵树旗下的深圳海豚跨境科技有限公司,主营进口母婴产品,作为大型供应链平台为国内众多电商提供货源。在该公司的网络商城里,可以看到来自日本核污染地区的卡乐比麦片。国内相当数量的电商平台,包括淘宝、京东、1号店、当当网等,都有销售涉嫌来自日本核污染地区的商品。

这种状况同样存在于线下。在永旺超市,有执法人员发现,一款外包装标注原材料为北海道产大米的白米饭,中文标签下的产地是受到核污染的新潟县。涉及此事的商家已经上万家,各级相关监管部门介入进行稽查与清理。一些经销商对此做出了回应,并对相关产品进行了下架处理。

(三)2017年日本核辐射区食品流入中国事件调查及处理情况

这次晚会曝光日本核污染食品流入中国市场,使得福岛再次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多地的食品管理部门迅速做出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开展此类日本进口食品的监督执法检查,各大新闻媒体走访电商及各大连锁超市进行源头探究与报道,并且外交部就此做出回应:中方一直关注日本福岛核泄漏及其对中国在内的地区邻国的后续影响,但日方对这一问题讳莫如深,没有令人放心的答复。中方再次敦促日本政府切实履行相关国际义务,及时披露准确可靠信息,不得做危害海洋环境安全和他国民众健康的事情。相信中国有关食品检疫部门会依法处理,维护中国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1、日本核辐射区食品流入中国源头的调查

(1)代购、走私等非法或私人渠道

通过各线下小店和淘宝网店来出售,相关销售人员法律意识、专业知识比较单薄,无论《44号文》发布前后,他们始终是以如此模式来进行销售。

(2)自贸区、跨境海淘

作为新兴的自贸区海淘业务,各大跨境电商会与一些自贸区供应商合作采购商品。这些自贸区供应商之前并未有任何相关经验及知识储备,或许因为自贸区进口之商品享有更低的税率和更低的检验检疫门槛,为了配合跨境电商的发展需要,其迅速拓展商品线,忽视相关的法律法规流程,通过政策漏洞将核辐射商品引入中国市场。

2、连锁超市、电商等销售平台进行自查

北京市食药监局开展全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检查,北京市18家连锁超市和全市农产品市场、京东等电商平台均已开展进口食品自查工作,暂未发现来自日本核辐射地区的进口食品。711总部已通知北京所有门店自行下架日本进口食品。

除此之外,各地方,如上海、昆明等地连锁超市从市到区各级依次进行商品排查,如果发现核辐射区的食品,将会立即下架、进行查处。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经营者在发现出现食品安全风险的时候,应采取控制措施。目前全国多家超市都已开展排查,食药监管部门将继续督促企业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同时排查进口渠道是否合法,并将相关线索移送给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

3、主要涉案公司的调查情况

澎湃新闻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主要涉事公司有棵树,该公司回应称,在接到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警示通报后,已经在第一时间将日本食品全线下架,并对此前售出的不符合通报的卡乐比麦片进行追回,向客户表达诚挚的歉意,并已在着手进行赔付,未来将密切关注各监管部门下达的文件,并严格地遵循质检总局关于高风险品类的风险预警,做好跨境供应链的管理。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门也立即做出响应,表示自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禁止部分日本食品农产品进口的公告》以来,阿里就一直在及时跟进下架、屏蔽所有异常产品,并协助海关等执法部门查获违法商品、堵截流通渠道,仅2016年就删除疑似商品链接2.2万条,处理相关商家4108家。

不过阿里也特别提醒消费者注意两点情况。首先,被央视重点曝光的卡乐比麦片,为了逃脱屏蔽和下架,目前已经使用多种变异词和假名称,继续在国内一些平台和社交网络上销售。其次,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规定,除了卡乐比之外,还有以下疑似来自核污染区的日本产品:日本养命酒、新瀉大米、YOMEISHU等等,消费者也要小心。

(四)2017年日本核辐射区食品流入中国事件的原因探究

1、企业道德缺失,利益与责任发生冲突

首先,企业自身伦理道德意识缺失,导致企业利益与企业责任的冲突。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在为消费者提供良好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获得利润,是企业的生存方式。但是,许多企业只想获得利润,钻空子、走捷径,为了眼前的利润做出一系列短视、短期行为,不仅在市场中造成了恶劣影响,也为企业走向衰亡埋下了伏笔。“核污染食品”事件发生后,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员工,竟然没有人关心、调查过这些问题商品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众说纷纭却又拿不出证据,这无疑让本就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更加充满危机。

其次,一些政府部门同样存在伦理道德意识缺失的问题,导致政府业绩与政府责任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的同时,某些政府部门不去思考如何改进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反而过分、过早地消耗了道德红利,对很多不道德的企业行为视而不见甚至纵容。至于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则被它们用作回避自身不作为问题的借口。试想,如果各级监管部门都能切实负起责任,怎么会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来自核辐射区的食品又怎么能漂洋过海“闯过”层层关卡走上中国货架?

2、食品监管系统有缺陷

客观方面,我国的监管系统设置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监管需要。我国目前商品进口批量都很大,海关只能根据报关文件进行抽查和目检,考虑到时间以及技术的原因,显然无法有效避免违规产品进入我国。并且,根据我国商品进口流程,国家检验检疫局负责对食品质量等进行检测,对合格产品出具“通关单”。但在个人邮寄方面,由于是私人收件,默认非售卖产品,因此国检一般只做检疫,不做检验,不拆开检测,很多代购商家就是钻了这样的空子。

主观方面,除了监管人员企业伦理道德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较高的监督成本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食品流通链条长,对其进行监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时需要相应科学技术的支撑。而我国现阶段的条件显然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监管系统的运行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

我国民众包括监管人员通常有“法不责众”的心理,所以在目前我国并不健康的市场氛围中,大家都选择忍气吞声,监管部门也缺乏积极性,进一步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正是这样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监管不力,无法应对、解决新发状况。

3、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建立不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需要依靠引进外资来推动市场发展,此后又在相关制度建立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今天我国市场发展得不完全。在这样的前提下,整个经济环境的制度本就不完善,那么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更是难免出现制度漏洞,被无良商人钻了空子。

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是道德的底线,但是我们的法律还没能很好地起到保护消费者的作用,也没能对企业伦理做出应有的强制规范与约束。例如,我国对于做出失德行为的企业处罚力度不够,有时甚至找不出处罚可依据的法律法规,只好任其逍遥法外,受过处罚的企业也很容易“死而复生”。再如,关于核辐射灾难对于食品的影响,尚无研究先例;核污染如何影响食品、影响程度多大、食品中所含放射性物质达到多少就算超标、核辐射超标食物对人体有何危害等问题,也还没有定论;对食品的核辐射检测大多是民间性质,其权威性如何并没有得到官方认证。

另外,制度不完善使得信息不对称效应放大。记者发现核污染食品是在揭开外部中文标签之后,而中文标签上没有详细的产地信息。据商家称,贴中文标签是为了符合中国相关规定,但事实上的结果却是,不但没有让消费者得到应该获得的信息,反而将原包装上的信息遮盖住了,令可用商品信息无法传达给消费者。因此,我国相关制度的制定者是否应该考虑,制定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走形式。制度提出的详细程度、规范程度,均影响着制度的执行与效果。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