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12年2月29日,国家药监局在下发给各地食药监局《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中指出,绿A、汤臣倍健等多个螺旋藻品牌产品存在“铅超标”。发生在保健食品领域的安全事件已经难计其数,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投诉数量与频次远高于食品和药品。导致国内保健食品市场处于了“亚健康”状态甚至病态,亟需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维护。
(二)2012年中国保健食品螺旋藻铅超标事件主要过程
“绿 A、汤臣倍健等8品牌螺旋藻铅严重超标,最高达 820%”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的醒目位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也成为自“雅培被指为最差洋奶粉”之后,食品行业又一次遭遇了“地震”。据有关媒体报道,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多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均显示,“尤维斯”铅超标 20%;“绿 A”和“清华紫光(金奥力)”均超标 80%;“汤臣倍健”超标 100%;“圣奥利安”超标 200%;“康特力斯”超标 820%。报道指出,过量的铅在人体内慢慢积累,会酿成铅中毒,而这些超标螺旋藻竟是经审批许可、被戴上“蓝帽”认证标志的合格产品。各大媒体直指相关行政部门的审批漏洞,更有记者揪出了“蓝帽”保健食品审批认证的中介机构。
(三)2012年中国保健食品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的调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以下简称“国家食药监局”) 相关负责人于2月27日表示, 已责令相关部门召回问题产品, 将依法依规严查涉事螺旋藻生产企业, 曝光问题螺旋藻品牌。2月29日,国家药监局下发《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通知显示:“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 (金奥力) ”、“圣奥利安”、“康特力斯”等十余种螺旋藻“蓝帽”产品的重金属铅、砷、汞含量均“不合格”[1]。
然而, 事件在一个月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3月30日, 国家食药监局公布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结果显示, 3个产品为假冒保健食品, 1个产品铅、砷超过限量标准, 而之前媒体报道的铅超标绿A牌螺旋藻精片、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和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片等产品在本次监督检查中结果均合格。
反复无常的调查结果无疑让公众一头雾水。国家食药监局的权威性不容置疑, 但记者送检的也是经国家认定的权威检测机构, 为何检测结果却一个合格, 一个超标?
国家食药监局表示, 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 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 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 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正是以此为检测标准, 才得出“绿A”、“国家食药监局表示, 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 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 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 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正是以此为检测标准, 才得出“绿A”、“汤臣倍健”、“金奥力”等铅含量未超标的结论。然而, 我国保健食品的通用标准却规定, 除胶囊、固体饮料外, 一般食品中的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 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不得超过2.0mg/kg。而记者送检的产品为螺旋藻片剂, 既不是胶囊也不是固体饮料, 其标准究竟该适用哪一种, 由于国家标准没有明确表明, 才导致了两种检测标准、两种不同结果的结论。
(四)铅超标对人体的危害
铅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有毒重金属,因此铅及其化合物进入机体后将对神经、造血、消化、肾脏、心血管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造成危害,若含量过高则会引起铅中毒。铅超标是指体内的铅含量超过了铅限定摄入量的最大值。
铅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有毒重金属,因此铅及其化合物进入机体后将对神经、造血、消化、肾脏、心血管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造成危害,若含量过高则会引起铅中毒。随着工业市场的迅速发展,铅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铅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越来越大。目前铅主要是通过食物、饮用水、空气等方式影响人体健康。金属铅进入人体后,少部分会随着身体代谢排出体外,其余大量则会在体内沉积。对于成年人,铅的入侵会破坏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且影响骨骼的造血功能,进而人出现头晕、乏力、眩晕、困倦、失眠、贫血、免疫力低下、腹痛、便秘、肢体酸痛、肌肉关节前、月经不调等症状。有的口中有金属味,动脉硬化、消化道溃疡和眼底出血等症状也与铅污染有关。对于儿童,由于大脑正在发育,神经系统处于敏感期,在同样的铅环境下吸入量比成人高出好几倍,受害极为严重,因此小孩铅中毒则会出现发育迟缓、食欲不振、行走不便和便秘、失眠;还有的伴有多动、听觉障碍、注意不集中和智力低下等现象。严重者造成脑组织损伤,可能导致终身残废。铅进入孕妇体内则会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发育,造成畸形,流产或死胎等。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一些物品的含铅量是有着明确的规定的,如在美国规定:儿童产品必须铅含量不得高于100PPM;颜料或其他表面涂层含铅量不得高于90PPM;皮革中含铅量不得高于300PPM;乙烯塑胶含铅量不得高于200PPM;其他材料中含铅量不得高于300PPM(水晶除外)等。
(五)重金属检测技术
1. 食品中重金属光谱检测法
1.1重金属光谱检测法
重金属光谱检测法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其主要包括原子荧光光谱检测法与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法。
(1)原子荧光光谱检测法是指利用空心阴极灯激发金属元素产生荧光的检测方法。许多金属元素在被还原后,可进一步分解为原子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特定的空心阴极灯进行激发,可发出不同状态的荧光。目前,该检测方法已比较成熟,能实现多种元素的同时检测,提高检测效率。
(2)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指对重金属元素进行加热等处理,其会产生相应的原子蒸汽,再用特定波长的光进行照射产生相应的吸收效果,通过分析吸收特性,实现对重金属元素的检测。目前,该类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铅、铜、锌等元素的检测。
1.1.1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原子吸收光谱法分为石墨炉和火焰两种原子化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灵敏度相对较低,适合食品中微量重金属的检测,不适合检测较低浓度。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灵敏度较高,优于火火焰法,适合痕量分析,是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沸点较高的重金属检测误差相对较大,每次只能对单一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分析。
1.1.2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介于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利用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受激发后发射出特定荧光强度的波长来定量。线性范围宽,能对超痕量重金属进行分析,灵敏度比原子吸收光谱高;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对于复杂基体样品,易受到干扰,结果不够准确。
1.2食品中重金属质谱检测法
重金属质谱检测法是与光谱并列的谱学方法。目前,广泛应用的质谱检测法是通过制备、分离、检测气相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一种专门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质谱检测法可在一次分析中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如果能够实现分离技术与质谱检测法的有效结合,对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食品中重金属检测中,质谱法一般被应用于痕量及超痕量元素分析。食品经常会被多种重金属元素污染,如果采用光谱法等进行检测,不仅费时费力,且易对食品产生影响。因此,可同时进行多种元素检测的质谱法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目前,可用于重金属质谱检测的元素有铅、镉、铬、砷等,对食品检测体系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1.3 食品中重金属比色检测法
重金属比色检测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传统的重金属检测方法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在应用灵活性、检测精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7]。因此,人们需要一种简单、高效的检测方法。目前最常用的重金属比色检测法是双硫腙分光光度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不同反应剂的条件下,金属离子与双硫腙生成具有特定颜色的螯合物。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螯合物很难被直接观察到。因此,该方法通常还需利用有机溶剂等进行相应的提取工作,完成提取后,再利用相应的波长进行比色检测。与其他的检测方法相比,比色检测法在工作效率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比色检测法可采用目视比色法进行相应的检测。
(六)当前保健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养生保健产业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命健康,逐渐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拉动我国保健品行业快速成长壮大,发展至今已有注册企业两千多家,保健品行业规模已经达到两千多亿元。目前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且近10年来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增长,老年消费者对养生保健食品巨大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推动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而保健食品的消费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儿童和青少年逐渐开始选择使用保健食品,这主要是家庭基于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考虑。总得来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正处在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保健食品企业规模和质量参差不齐、企业过分夸大产品功效、价格虚高、行业技术缺失、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缺乏监管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导致我国的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丛生,另一方面引起了严重的市场信任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保健食品消费常态化,消费群体多元化
在我国保健品消费市场中,老年消费者群体居于首位,是保健食品消费的主力军。由于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我国居民的预期人均寿命近年来有大幅提升,寿命的增长横向增加了消费者的可消费时间,居民养老保险的提高,提升了市场消费金额,增加对保健品的购买频次,使得社会整体的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过渡到稳定增长的阶段。
我国多数人群的身体素质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此状态人群无年龄、性别之分,但其中年轻人和中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呈现出需求人群扩大化、消费人群多样化的特点。消费群体和潜在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功效缺乏客观认知,无专业知识指导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使不法商家有机可乘。
二、假宣传层出不穷,保健食品市场鱼龙混杂
国内保健品生产企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保健类食品巨额的研发投入、不断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创新产品的发展形态不同,国内大多数保健食品类企业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在市场推广上。广告违法、虚假宣传等保健品行业违法乱象现象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保健食品市场定价无明确标准,一些生产商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概念,利用消费者对相关知识的缺失哄抬保健食品价格,虚高的价格与较低的质量形成鲜明反差,过于侧重保健食品夸大式的功效宣传而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分析、产品研发技术的提升,缺乏行业技术创新意识。行业发展止步不前,保健食品质次价高,市场秩序混乱不堪。
三、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流于形式
保健品中有关食品市场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保健食品欺诈式的销售方式得不到有效地惩罚性管制。保健食品行业协会流于形式,并无实际的制裁权利,这就给不法商家钻法律政策空隙的机会,监管部门的缺位更是助长了违法的气焰。保健食品监管主体不明确,消费者无处投诉,多数保健食品企业构建虚假医学机构,通过开办大型健康咨询活动推销保健食品从而避开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
社会大众缺乏对保健食品功效的科学认知,加之行业虚假宣传盛行,使得大众的养生保健多元化需求与养生保健食品行业“脏乱差”的发展现状之间矛盾日益尖锐,保健食品市场营销模式日益僵化,行业市场竞争无序,产品安全问题频发。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严峻,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多,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以至于对养生保健品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保健食品产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之一,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而与此同时,当前我国保健食品的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着宣传方式同质化、营销理念陈旧等问题,所以相关企业要更新营销理念、创新宣传手段,同时回归落实产品质量与客户服务,且通过“互联网+”的健康营销模式迎合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从而使企业得到健康而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