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12年4月17日,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的员工对媒体的爆料引发热议。该员工称公司在管道改造中,将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误混入饮料中,涉及9个批次、12万余箱可口可乐,价值可能高达500万元,目前这部分被疑含氯饮料可能已经流入市场。

(二)2012年中国山西可口可乐消毒水事件的主要过程

2012年4月15日,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有员工爆料称,因管道改造,致使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混入公司9个批次价值约500万元的可乐产品中。

爆料人出示的内部邮件显示,氯水是用来消毒的,处理水是用来生产的。夜班维修工对管道进行改装后,把两个开关同时打开,使得两种水混到了一起。

发现问题后,可口可乐公司对9批次的存疑产品进行封存。然而,时隔不久,这9批次产品却陆续解除封存,发往山西省各地的市场。

17日中午13时22分,可口可乐装瓶投资集团中国(BIG China)的新浪认证微博发布消息,称员工爆料严重失实信息,或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其微博中称,“日前我们注意到有所谓“员工爆料”误传山西厂产品含余氯,经查并不符合事实。对此,我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我们出厂的所有产品都经过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检验,符合国家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是安全可靠的。请大家放心”。此前,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宣传部的负责人表示,存疑产品均具有质监部门出具的质检报告,质监部门人士也确认出具了此质检报告,但称检测项目为常规项目,其中没有余氯的检测项目。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总部对此事暂时没有回应。

17日上午,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针对媒体报道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省质监局领导带领食品处、监督处、执法处、宣传处和稽查分局、太原高新区质监局、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院等部门负责人赶赴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展开现场检查。当晚21时30分,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此事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张岐云通报调查结果称,2月4日8日期间该公司共生产9个批次的碳酸饮料121058箱。已投入市场五个批次76391箱,库房现存四个批次44667箱。库存产品已被封存。

山西省质监局负责人表示,对各种违法违规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将发现即查,露头即打,绝不手软,毫不含糊。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予以严惩。同时,希望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一旦发现问题线索,及时投诉举报,质监部门将一查到底,如查证属实,在严厉处罚的同时,给予举报人重奖。

此外,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当日公布了抽样送检的标注生产日期为20120204芬达(橙味汽水)检验数据。其游离余氯项目的实测值为0.0046mg/L,低于国家瓶(桶)装饮用纯净自来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0.005mg/L限量值。

针对此前受检批次中缺少2月4日产品的问题,常高才说,可口可乐(山西)2月4日上午9时30分到2月5日凌晨2时33分,只开通了一条生产线,连续生产了同一批次规格为500ml的芬达(橙味汽水)。生产线上的自动喷码机按自然时间对同一批次产品分别标注为2月4日和2月5日。生产日期标注为2月4日的芬达(橙味汽水),实际上与生产日期标注为2月5日的属于同一批次产品。

(三)2012年中国山西可口可乐消毒水事件的调查

2012年4月17日,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的员工对媒体的爆料引发热议。该员工称公司在管道改造中,将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误混入饮料中,涉及9个批次、12万余箱可口可乐,价值可能高达500万元,目前这部分被疑含氯饮料可能已经流入市场。

山西省质监局在18号凌晨和19号公布了对媒体所质疑的批次产品抽检结果,结果显示,部分产品含有游离余氯,但没有超过国家所规定的允许标准中的限量值,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

20日,山西省质监局局长常高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回应社会的关切,查清媒体质疑的有关问题,该局于4月19日成立调查组,进驻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了解相关情况,监察企业安全管理。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4月30日通过微博发声明致歉声明“山西装瓶厂已经立即采取了整改措施,以杜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但其对于已流入市场的可乐饮料没提及是否要采取召回或退货措施。同时,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还指出被“媒体误读”,称可口可乐山西装瓶厂使用的包装清洗用水(生产辅助用水),绝不是消毒用水,其水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欧美各国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可以放心饮用。

5月2日,可口可乐做出了“换回”产品的决定,但仍坚称不是召回,并且不可退货。

面对持续升温的“含氯水”事件,可口可乐放下了姿态。5月4日下午,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总裁鲁大卫(David G. Brooks)在事发地山西公司召开媒体沟通会并向公众道歉。并同意退货,将回收的产品及同批次库存产品销毁。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