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20年7月28日,广东惠来县出现河粉食物集体中毒事件。当地部门启动了IV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多部门联合专案组开展病例搜索,问题溯源,对产品源头工厂进行了查封,对相关责任人及时控制,在储样中检出米酵菌酸等。此次事件中因米酵菌酸导致食物中毒,其具有高致死率,难以药物手段治疗。此次事件对消费者的餐饮安全与生命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已导致多人送医,其中1例死亡,是2020年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之一。

(二)2020年广东食用河粉中毒事件的主要过程

7月28日中午,广东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11位顾客在“石头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项小组,迅速启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公安局、神泉镇等部门,全力做好疑似食物中毒人员治疗、病例搜索、事件原因调查、食品来源鉴定、可疑食物流向排查、相关人员控制等工作。

8月1日,当地部门启动了IV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初步查明于7月27日方某见从汕头市潮阳区群利食品厂购买粿条,并已于7月28日至31日将大部分售出。潮阳区市场监管局接到通报与查处商请,该食品厂当即被查封。

8月1日晚,省疾控专家组到达该地,指导协助救治和后续排查,查明事件原因,加强涉事食材追踪溯源等工作。截止当晚,已有5人送医治疗(其中1人经全力抢救、医治无效去世,2人病情较重,2人病情稳定),另有6人因症状较轻,在居住地治疗观察,病情稳定。

8月2日,惠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重要消费提示,向广大消费者普及米酵菌酸引发的食物中毒问题,向生产经营方提出有效预防的关键措施与要求等。

(三)2020年广东食用河粉中毒事件的调查

事件发生后,惠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事件处置专项小组,迅速启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惠来县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神泉镇等部门,全力做好疑似食物中毒人员治疗、病例搜索、事件原因调查、食品来源鉴定、可疑食物流向排查、相关人员控制等工作。同时涉事肠粉店店主和河粉供应商均被县公安机关控制,协助开展事件调查。该批河粉生产厂家为汕头市潮阳区群利食品厂,惠来县将相关情况向潮阳区市场监管局通报并商请查处后,该食品厂已于8月1日被查封。8月1日晚上,省疾控专家组到达惠来县,指导协助惠来县持续全力做好疑似食物中毒人员救治和后续排查工作,查明事件原因,加强涉事食材追踪溯源等工作。同时惠来县各地和职能部门迅速对全县餐饮场所、食品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管控,全力确保食品安全,全力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四)2020年广东食用河粉中毒事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8月3日,当地疾控中心通报称,这次食物中毒事件为米酵菌酸中毒。米酵菌酸是一种由椰毒假单细胞菌产生的毒素,正常情况下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其怕热,所以一般正常烹饪就能杀灭。但如果被椰毒假单细胞菌污染,且放置时间过久,这个时候米酵菌酸就产生了。在所有能够致死的细菌毒素中,米酵菌酸的致死率达到30%-50%,可以说是非常的高。更可怕的是,米酵菌酸耐热性非常强,一般只有在120℃环境下1小时才能杀灭。和大部分毒素不同的是,米酵菌酸中毒后并没有特效药,在现中毒后,只能通过催吐、洗胃和清肠等方式来挽救。一般,在潮湿阴暗且不透气的厨房内,以及南方阴雨季节的房间内,米酵菌酸都很容易出现。在中毒半小时后,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皮肤黄染和肝脾肿大,进而引起肝肾综合征和肝肺综合征,此时,患者往往表现为血尿、意识模糊和惊厥、抽搐甚至是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其实早在几年前,轰动全国的杭州黑木耳中毒事件,便是由米酵菌酸中毒引起的。我们查阅了2017年到2019年的新闻,仅这两年发生的相关中毒事件便高达数十起:2017年5月,安徽5岁男孩因木耳炒鸡蛋食物中毒,不幸离世;
2017年7月,辽宁的毕女士吃完泡发两天的木耳后食物中毒,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2018年7月,金华的徐女士因吃泡发时间过久的黑木耳出现食物中毒,其7岁女儿5处脏器衰竭,4次换血未苏醒等等。而根据专家介绍这种毒素特别容易在谷类发酵制品、薯类制品以及败坏的木耳中繁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合理的挑选和保存食物,一旦怀疑自己食物中毒必须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来减少毒素的吸收。

这就要求消费者选购湿米粉等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要认真阅读产品标签,留意产品感官性状和保质期。在选购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等湿米粉,尤其是散装销售的,要留意产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以及是否在冷藏条件下;在选购木耳、银耳时,要选取具备正规资质的食品经营者进行购买,同时要注意销售环境的卫生状况,选购有生产许可的正规产品,并注意产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食品经营者在购进上述食品时,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做好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工作,确保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证;冷藏保存并在保质期内销售完毕。储存销售散装的湿米粉、银耳、木耳等食品应当在储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家庭制作要注意冷藏储存和及时食用。湿米粉、银耳、木耳等食品一旦储存不当受到污染产生了米酵菌酸毒素,加热烹制也无法消除,食用后仍可引起中毒。湿米粉要冷藏储存且应在当天食用完。泡发木耳、银耳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变质的不应食用;泡发木耳、银耳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不要采食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出现可疑症状,立即就诊。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至2天。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如果怀疑发生疑似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并及时送医院救治,对症治疗。

(五)2020年广东食用河粉中毒事件的反思

目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的社会热点和重大的民生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如果不加以重视, 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 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因此人们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 树立法律意识, 学习法律知识, 彻底进行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反思, 科学有效地对该问题实施解决对策。虽然我国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立法, 但监管仍不够严格, 法律的打击力度也不够严厉。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各方面都还未发展成熟, 食品经营门槛很低, 从而导致一些三无产品流入市场, 生产经营者无视消费者的安全, 出售不达标的产品, 甚至有些商家抓住监管漏洞、法律漏洞, 铤而走险只为赚取更大的利益。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强制性手段, 法律的漏洞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从而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对人们的健康也产生了很大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 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频率, 但是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法律教育。首先, 应该对生产者进行法律教育, 一些小摊贩和小规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因为缺乏法律意识才会出现生产出售不达标产品的问题, 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法律教育, 增强法律意识, 有效避免其犯法。其次, 应该对消费者进行法律教育, 让他们清楚自身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 学会通过法律这个正规的途径来有效地保护自身的权益和安全。在整个食物链中, 消费者作为最后的一环,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因此, 消费者必须高度重视, 并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在购买食品时应注意生产日期, 安全商标, 不买三无产品, 从根本上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