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急性和高度传染性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在家猪中感染引起的,导致几乎100%的死亡率。ASFV被描述为唯一选择节肢动物的节肢动物属(软壁虱)的DNA病毒,作为支持持久生存和向家猪传播的中间宿主。根据不同多基因家族(MGF)成员的得失,ASFV的基因组范围从170 kb到193 kb,以及具有二十面体形态的复杂病毒体结构平均直径为200 nm。ASFV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感染巨噬细胞大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尽管已经提出了网格蛋白介导的依赖于动力蛋白的内吞作用,但参与ASFV进入的特异性受体和宿主因子仍然未知。
ASF最早是在1920年代在肯尼亚报道的。ASF于1957年被引入欧洲,后来被确认在南美流行。通过严格的控制和有效的根除计划,除撒丁岛外,1990年代在欧洲根除了ASF。但是,ASF于2007年引入格鲁吉亚,随后又扩展到乌克兰和俄罗斯。ASF于2017年到达欧盟国家,包括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最近,ASFV于2018年8月3日在中国被发现,并迅速传播到27个省和4个直辖市(台湾,澳门和香港除外)。在亚洲,除俄罗斯外,没有任何国家在2018年之前经历过ASF爆发。2018年8月,中国报告了首次ASF爆发。在一年之内,ASSFV迅速传播到了中国大陆的所有省份。截止2019年11月12日,OIE已在中国记录了164起ASF暴发。2019年,蒙古在1月首次爆发疫情后,ASF在接下来的八个月内迅速蔓延到其他9个亚洲国家,包括越南(2月),柬埔寨(3月),朝鲜(5月),老挝(6月),菲律宾(7月),缅甸(8月),俄罗斯(8月),韩国(9月)和东帝汶(9月)。截至目前,亚洲已经报告了6647例ASF暴发,影响了4306568头动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2019年中国三全水饺猪瘟病毒事件的主要过程
三全食品是中国生产速冻食品早、规模大、市场网络广的企业之一。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只速冻粽子都出自三全。三全食品有员工2万多人,在中国有35个分公司、办事处及分厂。主要产品是以汤圆、水饺、粽子、面点、点心等为主的中式速冻及常温食品,共有数百个品种,年产量几十万吨。三全在中国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可以说,如果三全食品出现问题,那么很多中国家庭甚至海外家庭的食品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2019年2月9日,湖南省湘西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对来源于吉首市凌云冷冻食品批发部冻库的产品进行抽样,在泸溪县好又多和万家福超市共抽取4个批次12份样品,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其中由河南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批次为20190113H的“三全灌汤水饺”3份样品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
2019年2月15日,有媒体报道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灌汤水饺在湖南湘西、甘肃酒泉两市抽检出疑似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疑似批次包括20190113H 的1000g灌汤猪肉水饺、20181111H 的500g灌汤猪肉香菇水饺、20181129H 的500g灌汤猪肉芹菜水饺。
2019年2月17日,针对速冻水饺被检测出疑似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的消息,位于河南郑州的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回应说,相关疑似批次产品已从各销售渠道全部封存。河南省政府已经派出由省畜牧局牵头的联合调查组,分别奔赴湖南、甘肃两地,协同当地有关部门核查相关情况。公司在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
(三)2019年中国三全水饺猪瘟病毒事件的调查及处理
2019年2月14日晚间,涉事的三全珍鲜灌汤系列涉事的三全珍鲜灌汤系列有投资者在深交所互动平台提问三全灌汤水饺有三份样品被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该事件是否真实?对此,三全食品2019年2月15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应称,公司已关注该事件,截至2019年2月15日,公司没有收到相关权威部门的通知,公司将进一步核查该事件。
2月18日,三全食品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说明公司涉及产品被抽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的时间、公司知悉上述事项的时间,截至目前的核查结果,并结合公司在互动易上对投资者的回复及后续披露情况。说明截至目前公司已被下架封存产品的种类、数量、金额、后续处理计划、相关会计处理,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批次猪肉类产品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但尚未披露的情形。三全食品公告称已将相关疑似批次产品从各销售渠道全部封存。公司表示,其所用猪肉均来自优质合规供应商,对每一批次的原料猪肉都有溯源系统,且每批到货均包含国家相关部门出具的该批次《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等证明,运输路径也严格执行农业农村部的规定要求。此外,河南省政府已经派出联合调查组,分别奔赴湖南、甘肃两地,协同当地有关部门核查相关情况。
(四)2019年中国三全水饺猪瘟病毒事件的不良影响
1. 涉事企业及同类型企业股价下跌
受事件影响,2月18日,三全食品开盘一度大跌逾6%,后跌幅收窄,截至收盘报跌1.72%。而在2月15日在被曝出含产品有非洲猪瘟病毒之后,三全食品当日已下跌3.58%。
2. 猪肉价格上涨迅速
历经三全水饺猪瘟病毒后,国内猪肉价格普遍飞涨。作为三全食品及全球知名猪肉企业“双汇”的发源地,河南省的生猪价格(外三元),从14.51元/kg升至35.18/kg(2019年3月至2020年三月),涨幅高达242.45%。上涨的原因可能是在非洲猪瘟发生后政府下达将对疫区的生猪采取扑杀、限制调运生猪禁令,猪肉的供给即将相对减少,作为“理性的消费者”将会增加现期的消费量或储存起来,使得当期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猪肉价格上涨。2019年12月份,河南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而2018年同期上涨仅为1.5%。作为居民普遍消费的猪肉在其中的“贡献”,不可小视。
3. 对疫区及周边生猪产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对于河南、辽宁等生猪输出大省/区,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政府依法发布封锁令,生猪跨区域流动受到限制,满负荷存栏的养殖场户的生猪只能在当地进行屠宰销售,作为生猪输出大省/ 区,当地猪肉消费能力有限,供给大于需求势必造成生猪价格下跌。选择延迟出栏的养殖场户,继续饲养本应该出栏的生猪增加了养殖场户在饲料费用、人工费用等方面的负担,养殖场户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冷鲜肉及肉制品要通过冷链储运不得不面临冷链运输、冷库等费用增加的难题。
(五)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 灭活疫苗
传统病毒疫苗可通过病毒灭活和病毒致弱两种方法进行制备。灭活疫苗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病原灭活,使其失去感染能力,但保留其抗原性。迄今为止,采用多种传统方法制备的ASF灭活疫苗均不能对强毒攻击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包括病毒接种肺泡巨噬细胞以及感染脾组织后匀浆制备的灭活疫苗。虽然用ASF灭活疫苗免疫后可产生高效价的抗体,但很难检测到中和抗体的存在。鉴于现有研究结果,采用传统方法研制有效的ASF灭活疫苗困难很大。
2. 减毒活疫苗
根据减毒活疫苗毒株来源不同,可将ASF减毒活疫苗毒株分为三类:传代致弱毒株、天然致弱毒株和重组致弱毒株。减毒活疫苗能够诱导强烈持久的免疫应答,但生物安全是其使用的主要限制因素。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可通过基因重组、靶向缺失以及一次性侵染技术来增强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
3. 病毒活载体疫苗
已有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抗ASFV感染中发挥作用。有学者将ASFV保护性抗原重组入腺病毒或痘病毒载体,以期获得更好的细胞免疫和CTL反应。
4. 核酸疫苗
ASF核酸疫苗的研究刚刚起步,通过将编码主要抗原的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后,直接导入机体内,在宿主细胞内完成转录翻译后产生抗原蛋白,从而同时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最新研究表明,根据一个或两个ASFV抗原构建的DNA疫苗并不能诱导较高免疫保护,而免疫ASFV基因组DNA质粒表达文库能够提供60%的保护力,说明有待于发掘更多保护性抗原,以提高核酸疫苗的保护水平。
5.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ASF亚单位疫苗只包含特定的病毒抗原,需通过合适抗原传递系统免疫动物。鉴定可以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及其表位,有助于开发有效的ASFV亚单位疫苗。然而,需要研究鉴定更多的ASFV保护性抗原、开发新型免疫佐剂以及采用DNA首免蛋白质加强免疫策略,以提高ASF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力。
(六)非洲猪瘟的控制措施
- 建立监测预防系统,完善生猪及猪肉可追溯体系。
非洲猪瘟短时间内就在我国的东北、华北、中原等多地发生,足以表明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动物疫情监测预防系统和完善生猪及猪肉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建立现代疫病监测、检测实验室,强化对非洲猪瘟疫情的监测,及时掌握我国与相关国际贸易伙伴的疫病状况,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新疫情报告动物疫病防控控制中心。同时,尽快健全完善生猪、猪肉及肉制品的可追溯体系建设,探索适合于我国自身的猪肉溯源管理模式,保证发现疫情能及时准确溯源,使疫病能够有效地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 提高消费者意识,保障养殖户利益
一方面,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信息渠道向公众开展疫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各种动物疫情的正确认识,避免疫病信息不可查、不可靠、不全面等问题,杜绝各种不实谣言导致消费者心理恐慌,进而造成消费市场的较大波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因上报疫情而遭受损失的养殖场户,应根据仔猪、肥猪、母猪等不同种类和年龄段的价值对养殖场户进行合理赔偿。同时,尽快健全完善生猪价格波动预警机制,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减缓生猪价格大幅度周期波动,避免因猪价过低导致养殖场户损失严重而忽视疫病防控导致的疫病风险。
3.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注重产业链整合与延伸
改进散户养殖模式,提倡规模化、规范化饲养,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规范配置设施设备、限制人员流动,提高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水平,有效降低疫病感染的风险。此外,注重延伸和拓展整个生猪产业链,鼓励发展紧密型“公司+养殖户”模式,支持有实力的屠宰加工企业跨区域发展连锁经营,建设现代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构建新型生猪及猪肉主产区与主销区关系,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能够在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各环节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4.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加大动物防疫执法力度。
首先,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提高疫病风险防范意识。常年在第一线生产的养殖者,如果自身掌握一定的疫病防控知识和技能,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发现突发的疫情,为有关部门在后续制定应急方案和实施防控措施赢得时间和主动权,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其次,要加强防疫人员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防疫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防疫工作,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亟需进一步增加基层防疫人员的数量和提高防疫人员的整体水平及专业素养。最后,加大对动物及产品调运监管力度,加强对疫病传播关键环节的管理。一方面要严格对出入境的活畜、畜产品及其运输人员、车辆进行检验、消毒,严厉打击各类走私活动,降低各种疫病传入我国的风险;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国内活畜及畜产品跨区流动监管力度,限制生猪跨省调运,尽力掌握和监控野猪活动迁移的范围和整体情况,严防各类疫病跨区域传播。此外,政府要对疫苗研制及相关防疫物资储备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鼓励专门的科研院所开展疫苗研制及相关预警的研究,进而使疫病能够彻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