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曾经有人跟我嘲笑一个女同事,说她每次出去吃饭都把剩饭打包,论事者脸上是毫不掩饰的鄙夷。山东人请客吃饭讲究餐后盘子里一定要有剩余,宴席结束前若菜吃的差不多了,好客的主人必要再去点上两个菜才算尽了地主之谊。我在美国的导师沃克先生是国际知名的粮油专家,十余年前带实验室同学去学校附近的中餐馆吃饭,十美元一份的饭,类似于国内的盒饭,两个菜一碗米饭,他年纪大了吃不下,剩下一点米饭和菜,仔细打包带回家了。当然,美国的餐饮浪费也是社会性的大问题,社会风气固然对人有影响,每个人的个人修养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面对餐后打包,大部分人都会说响应国家号召,该做。也会有人阴阳怪气地说带回去也不是给人吃的,还有人真的担心众人的唾沫星子都污染了的菜带回家会不会致病,尤其是在疫情期。

大数据统计现在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够两亿人吃一年,而餐饮浪费恰恰体现的是骨子里对贫穷与饥饿的不安全感。

中国的饮食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饥饿做斗争的历史,史书记载的达到“人吃人”情形的大饥荒不是个例。那个著名的说“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执政期间,甚至发生了百姓不舍得吃自己家孩子就与别人家互换了孩子烹煮着吃的“易子而食”的惨剧。这种长期的饥饿激发了中国百姓的智慧,导致了我国食材的多样性及物尽其用,我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选择食材没有忌讳,别说动物的内脏、血液,就是明知吃多了要死的观音土也要被迫咽下。

这种对饥饿的恐惧、对贫穷的排斥深深烙进中国人的骨血里,以致于很多人只要发达就会挥霍浪费,前几年一度还出现对勤俭节约讽刺挖苦的社会风气。

在这个人类同仇敌忾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政府提出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不仅是需要宣扬的国策,更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面对餐饮时公筷夹两次就入了自己的口、公勺用两次就放在自己盘的情形确实难以控制,因此有专家提出还是大力提倡公夹,一来方便夹菜,二来不会入自己的口。对于不便于用公夹的菜肴可以用大号的公勺,这样餐后打包也不用担心污染问题了。

建议餐厅推出半份菜量,就餐者可以根据人数确定点餐量,餐厅也需要减少菜量降低价格。

对消费者来说,现在大家物质生活水平都有保障了,不需要再以是否打包来表明自己的生活水准了,完全可以养成大家分别根据自己的需要打包的习惯,以减少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人人参与,人人光荣!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