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20年3月15日上午,网络上流传名为《放两个月都不会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的消息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有媒体称,在沃柑的主要产区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部分果商为保证沃柑品相,擅自调高除菌农药的稀释浓度,泡药后安全间隔期被忽视,不经储藏直接上市,果农称他们从来不吃。
(二)2020年中国广西“泡药”沃柑中毒事件
在南宁武鸣区双桥镇随处可见售卖沃柑的果商。
澎湃新闻前往南宁市武鸣区的沃柑产地暗访调查发现,沃柑经采摘后被送到洗果厂,需进行清洗、打蜡并浸泡抑菌农药保鲜。而在浸泡过程中,会混合使用多种抑菌农药,浸泡后的沃柑未经存储安全间隔期,直接被送往市场销售。
在武鸣,当地市面上销售的较为常见的杀菌保鲜农药有抑霉唑、咪鲜胺、“24滴”、百可得等,这些农药均在包装的明显位置标注了“微毒”或“低毒”,规定的用法及用量多为600到2000倍液,部分农药还会注明,处理的果实储藏若干天后才能上市。
武鸣区一家洗果厂经理称,洗果厂用来清洗沃柑的水都是提前稀释过抑菌农药的,若担心浓度不够导致沃柑在运输中腐烂,果商还可自行购买农药继续添加。
澎湃新闻走访发现,洗果厂使用的除菌剂多为抑霉唑、百可得及“24滴”,其中百可得的包装袋中明确注明该产品用于柑橘作物上,处理后距离上市的安全间隔期为30天,抑霉唑的安全间隔期则为45天,但农药商及洗果厂均表示,“可以直接上市”。
(三)2020年中国广西“泡药”沃柑中毒事件调查过程
3月15日上午,网络上流传名为《放两个月都不会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的消息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有媒体称,在沃柑的主要产区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部分果商为保证沃柑品相,擅自调高除菌农药的稀释浓度,泡药后安全间隔期被忽视,不经储藏直接上市,果农称他们从来不吃。
当日,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回应称,报道中提及的沃柑处理流程“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保鲜剂,对健康不构成影响”;其随机抽取的来自6家沃柑生产加工企业的18个样品,经南宁海关技术中心检测,抑霉唑、咪鲜胺等6项关键指标合格率100%。3月16日,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沃柑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为重点,对市场销售的沃柑随机抽样20批次;所有样品经广西—东盟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检验,结果同样全部合格。
一边是“擅自调高除菌农药的稀释浓度,泡药后安全间隔期被忽视,不经储藏直接上市”,看起来似乎危害不小,一边却是涉事地有关部门检测全部合格的结论。看似矛盾的情况,其实并不矛盾。问题出在,“安全间隔期”的设置不合理。
媒体报道中披露,有多家抑菌农药生产厂家表示,“不用储藏,使用除菌剂浸泡柑橘后可直接上市,这些农药已经生产销售十多年,从未出过问题”。这恐怕并不是张口胡说。
资料显示,咪鲜胺、抑霉唑,是目前国内外均允许使用的保鲜剂,可以有效防治柑橘贮藏期的青霉病、绿霉病,具有杀菌、抑菌、防腐的作用。2015年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上刊发的论文《柑橘果实贮藏期咪鲜胺和抑霉唑残留量的动态变化》显示,咪鲜胺(0.5、1.0、1.5mg/mL.)和抑霉唑(0.5、1.0、1.5mg/mL.)“分别浸果2min后常温贮藏”,柑橘全果中的残留量在整个贮藏期内均低于GB2763一2014标准规定的5.00mg/kg最大残留限量(MRL)值,“贮藏过程中柑橘可随时出库上市”。要知道,1.0mg/mL是生产上常用质量浓度,0.5mg/mL是短期贮藏时运用的低质量浓度;而浓度最高的1.5mg/mL,正对应着一些果农超量使用的高质量浓度。
以抑霉唑为例,该研究显示,即便是用超量浓度即1.5mg/mL的抑霉唑药剂浸泡果品,每公斤果肉中药剂的含量也低于0.4mg。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撰文指出,根据我国GB 2763-2019标准,抑霉唑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是0.03mg/kg 体重。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1.8毫克都是安全的。中国植物学会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史军也指出,“欧盟设定的无危害标准是0.061毫克/公斤体重/每天,这已经是近乎苛刻的要求。按一个人50公斤体重计算,每天允许的摄入剂量是3毫克。”难怪有网友调侃:“可怕!只要连皮吃下4吨沃柑,你就可能因为抑菌剂中毒死去!”
正如中国食品行业的从业者云无心所言,“问题的根本出在目前的‘使用规范’并不合理,‘间隔期’的要求没有科学上的必要性。”他指出,如若不修正规范中的不合理之处,果商的“违规”行为就持续会存在;而缺乏食品加工相关专业知识的媒体和公众,就会把“违规”等同于“有害”。由此看来,要想解决根本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不合理的间隔期仍然存在?否则,“加强监管”也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四)2020年中国广西“泡药”沃柑中毒事件处理结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6日讯,近日,广西“泡药沃柑”事件备受公众关注。有媒体报道称,沃柑中国主产区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出产沃柑时,为保持运输品质,过量使用防腐剂,连果农自己都不愿意吃。3月15日晚间,广西南宁市农业农村局紧急发文澄清,表示沃柑洗选常规使用的抑霉唑、咪鲜胺等均为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登记注册的保鲜剂,规范使用进行果品保鲜,对食用者健康不构成影响。
近日媒体报道称,在沃柑的主要产区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部分果商为保证沃柑品相,擅自调高除菌农药的稀释浓度,泡药后安全间隔期被忽视,不经储藏直接上市,当地果农称他们从来不吃。
对此,南宁市农业农村局表示,根据广西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沃柑采收及保鲜贮运技术规程》和武鸣发布的《武鸣沃柑生产技术指南》,沃柑生产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程,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当地沃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介绍,沃柑是耐贮存的水果,树上保鲜可达5个月,采后不经任何处理常温下可存放1个月以上。如需延长保鲜期,可采摘后经过洗选加工环节。合理使用保鲜剂,对食用者无健康威胁。
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引进沃柑种植至今,武鸣沃柑种植面积达46万亩,是全国沃柑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区,产量超100万吨,产值超百亿元。目前,“武鸣沃柑”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远销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产品质量通过各项严格检验检疫。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表示,南宁市各级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将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保障柑桔生产销售全程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