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从2006年开始,我国“地沟油”事件屡禁不止。有的黑心商贩每天从下水道捞取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有的利用动物内脏等提炼油脂,利用不可食用动物废弃物和动物油脂混合制售地沟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却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毒性物质,长期使用地沟油会产生不良症状,如腹泻、呕吐等,使用过多还会导致癌症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公安部曾组织多地公安机关开展集中行动,成功摧毁涉及多个省份的“地沟油”犯罪网络,捣毁生产、销售“黑窝点”。此事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恶劣影响,是二十一世纪初爆发的中国食品安全典型案例之一。
(二)系列地沟油事件的主要过程
朱传峰、朱传清、朱传波兄弟三人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了平阴县孔村镇郭柳沟村油厂(系个体经营),自2006年起,先后从山东、北京、江苏、新疆等地大量收购“泔水油”、白土等原料,在西车间通过加温除杂、除臭、过滤、脱酸、脱脂等工序,生产“地沟油”。将“地沟油”冒充食用油销售。后来法庭依法对朱洪涛等人做出了判决。
2011年9月浙江、山东、河南等地破获一起特大制售食用地沟油案件,同时查获食用地沟油100吨并捣毁制黑窝点6个。
2012年4月浙江破获用动物内脏等提炼油脂的新型制售地沟油案件,查获地沟油3200余吨并摧毁制售地沟油窝点13处。
201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查获利用不可食用动物加工制品废弃物和动物油脂混合制售地沟油及油渣案件。这些有害制品被销往多地用于日化用品、家禽饲料的非法加工。
2013年10月江苏连云港市查获涉案金额达6000万元、涉及117家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和个人粮油店的特大地沟油案。
台湾警方2014年9月4日通报,查获一起以“馊水油”(即地沟油)等回收废油混制食用油案件。经查发现涉案嫌疑人郭烈成经营的地下油厂,用回收潲水油和皮脂油等混制食用油(即地沟油),强冠公司则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购进并制成“全统香猪油”上市贩售。台食品药品监管单位查明,强冠公司2014年2月至8月间共出产劣质猪油782吨。
(三)系列地沟油事件出现的原因
(1)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和良心缺失
收购的地沟油每吨是5500-5600元,加工后的“食用油”就可以卖到每吨8100元-8300元。去除各种成本后,纯利润每吨在500元左右。其次,不法餐饮商家只需用比市场价低不少的价格获得“食用油”,降低了其经营成本,获得更丰厚的利润。这样的高额回报,必然有不少人敢于冒险,非法产销。食品安全事件,反映了我国部分商家企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相当严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已经成为了它们的标志。“地沟油”事件的频繁发生反映了围绕“地沟油”形成的利益链未能从机制上打断。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沟油”制售从小作坊升级到大工厂,产业分工细化为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地沟油生意不但打不死,甚至还越做越大。
(2)法律法规上存在漏洞
现行的法律下,没有具体到对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的各个环节进行怎样处罚的规定,缺少可操作性,给某些环节上的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毫无顾忌的实施犯罪。截至目前,国家并没有出台地沟油、潲水油的认定标准,这给地沟油的存在和流通留下了巨大的漏洞。
(3)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对“地沟油”监管涉及卫生、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环保、市政、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这就造成了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等一系列问题,给违法犯罪留下了空间。地沟油制售行为分散,加上对其监管则涉及工商、卫生、环保、质监、城管、环卫等六个部门,分段监管使打击地沟油制售行为变得非常困难。工商部门负责的是流通领域,一般定期抽查商场、粮油店,而对于酒楼宾馆以及食堂的用油是否合格则是卫生部门的事,生产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归质监部门,而餐饮垃圾的处理则涉及城管、环保多个部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地沟油的查处往往仅把注意力集中在生产和销售,忽视了生产原料来源的监管。
(4)我国食品安全及其风险分析体系还不完善
在食品加工技术、添加物开发几乎是日日推陈出新之际,如果只依赖外国的研究数据,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我国尚未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每次事件发生,都是政府由上而下的订定规范,若民众不满意,则诉诸媒体。 在媒体一面挞伐中,政府再修改政策。最后商家倒闭,食品安全问题仍一再发生。在国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逐渐提高之际,期待能建立良好的风险分析体系。
(5)在餐厨垃圾处理上存在严重漏洞
我国在餐厨垃圾处理上长期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这为那些不法商贩提供了大规模庞大的“灰色产业”的空间。酒楼宾馆不愿把餐饮垃圾交由环卫部门处理主要还是费用的问题。如果把餐饮垃圾交由环卫部门,他们需要按数量交纳一定费用,而卖给收泔水的不仅省去这笔费用,还能赚钱,因此,多数酒楼宾馆选择了后者。换言之,在泔水处理的第一个环节,酒楼餐馆为了方便和利益,为地沟油提炼提供了原料来源。
(6)消费者贪图便宜且追求诱人的食物
伴随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日常膳食结构和就餐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外就餐的机会和次数日益增多,有些消费者只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却不考虑原料的卫生与否,有些消费者贪图便宜与快捷,在路边摊就餐,因而地沟油悄然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四)外国经验
日本政府首先高价回收地沟油,从源头掌控地沟油去向;其次,回收来的废油中立刻加入蓖麻油以防重新被食用。第三,对食品卫生非常苛刻的社会舆论监督。在日本,一旦发生类似地沟油流入食品行业的事件,除了受到法律严惩之外,肇事企业肯定会因失去顾客而倒闭。用地沟油加工食品,违法成本之高让犯罪者望而却步。各地方政府在办公网上明示家庭废食用油的分类和回收方法,并通过图解具体详细地介绍回收方法、时间和地点。此外,环境政策局还会印发大量的宣传手册,组织市民参观废食用油燃料化设施,加强市民的环保和资源再利用的意识。早在1970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关于处理废弃油的法律,即 《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并且于2008年进行了修订。该法规定,食品加工等企业产生的废弃食用油被规定为产业废弃物,作为产业废弃物的废食用油的排放、搬运和加工处理,都必须在该法律规定的产业废弃物的范围内,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运行。
美国食用废油回收主要经过两个步骤。在餐馆和家庭厨房的洗碗槽下方都装有“厨房废物粉碎机”。第一步,人们需要进行初次筛选,先将那些肉渣、菜叶之类不太油腻的食物,通过这个机器直接打碎后从下水道排出;第二步,那些油分含量高的食物不能放入粉碎机,而是需要专门收集起来,倒入专用垃圾桶里,等待专门的公司前来回收。美国很多社区里都有一种全封闭的垃圾桶,用来专门盛放废油。这些桶里的废油将统一由美国食用废油回收公司进行回收。这些公司必须取得卫生和环保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并拥有专业的运输、回收及加工设备。公司会定期从餐馆和居民区回收废油。餐馆如果私自将废油卖给其他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即被停业。
德国每一桶泔水都有张“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很快就能查明。德国在上世纪70年代也出现过地沟油横行的情况。不法商贩把地沟油再加工后悄悄卖给餐馆,二次使用。此后,德国政府及时推出泔水回收的法律,对其进行跟踪监督,效果明显。德国餐馆必须与政府签订“泔水回收合同”,详细规定了泔水由哪家企业回收、何时回收、回收后由谁加工等。开餐馆前,必须购置油水分离的设备。分离出来的油由政府特批的公司统一回收。回收来的废油,除了制成生物柴油外,不少企业还从中提炼出特殊成分,用于生产化学品、有机肥料等。
英国大部分住宅集中区,都设有一个蓝色的大型废油收集桶,专门回收家庭废油。在油桶上方,安装有一个过滤网,方便居民过滤食物残渣。英国对于餐饮行业废油的处理办法有三种:一将废油倒入政府免费发放的容器中;二由政府认可的公司负责收集;三将这些油加工成可利用的生物柴油等产品。无论数量多少,都不允许将餐厨废油、油脂和脂肪倒入水槽,否则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五)地沟油的管控及利用
(1)建立规范的废油脂回收方法
逐步健全和完善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督促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从源头上解决滋生地沟油的问题。同时积极支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处理地沟油的经验,政府部门牵头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规范的废油脂回收方法及制度,创造合法的产业链,利用市场机制处理餐饮废油。同时针对地沟油是制造生物柴油以及工业应用的好原料,加强研发,提高科学利用率。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从立法体制来说,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系统,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在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多部,如《食品卫生法》《卫生检疫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动物检疫法》等。但是,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仍不完善,系统性、协调性差,缺少一部针对包括生产、运输、保存、销售、经营、 监督在内的整个食品运作的大法来统一协调,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应重点强调之处。
(3)加强风险分析体系建设
我国在风险评估上,大多仰赖其他国家或组织的数据,如美国、欧盟、日本和WHO,在制定的风险管理时,也常常直接套用国外的方式,例如农药残留量检验方式及时间等,实行多年问题不大。 但却也因此忽略了重要的整体风险分析,尤其是风险沟通。
(4)加大违法违规事件的处理力度
餐厨产生的废弃物要想实施二次利用,要经过运输等方式来处理,因此可以通过严查非法废弃物运输工具的方式来加强该类事件的处理力度,同时对买卖 餐厨废弃物的相关责任机构实施严格的处理,针对一些内部餐饮食堂等机构,要严格规定其废弃物的处置方式,一旦发现有违规操作,要严格处罚,同时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5)企业应树立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从餐饮企业主体的角度上看,主要的解决方案就是使餐饮企业主动向消费者发送市场信号,包括树立餐饮企业声誉和构建标准化的生产烹饪流程,以及通过 保证和担保书,从而使餐饮消费者在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市场信息地位的情况下,打消对餐饮企业使用的食用油品质的疑虑。
(6)消费者应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从消费者的角度上看,在当前电子商务平台逐渐融入餐饮消费的市场趋势下,消费者通过诸如网络等平台,对其有过消费经历的餐饮企业,在烹饪食材、食用油等方面进行消费后的市场回馈和评价,通过网络平台使餐饮企业的生产烹饪行为更加透明、阳光,使后续的消费者能在餐饮服务消费之前,获得关于餐饮企业食用油质量较为全面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六)事件反思
地沟油事件的频繁爆发,是资本追逐最大利润的本性所致。经过严厉打击,地沟油食用油造假,似乎已悄无声息了。但是,当一种产业对地沟油有重大的需求,地沟油死灰复燃也不是空穴来风。使用地沟油并不一定违法,用它来生产生物柴油、油酸、脂肪酸、塑料添加剂、橡胶添加剂等工业品是合法的,只有生产食品、药品等才是法律禁止的行为。“地沟油”是一种质量极差、极不卫生的非食用油,根本不陪拥有油的名字,全社会应当高度警惕地沟油,让其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对于普通消费者,少到卫生条件差的餐馆就餐,减少食物浪费,尽量不购买那些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的廉价油,让地沟油没有市场,是最有效的地沟油控制措施。当然,各级政府加强执法管理,发动群众监督,也可从源头震慑地沟油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