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千百年来始终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家鸡养殖技术就已经比较发达,甚至出现过大型养鸡场。但古人认为鸡是星宿下凡,因此当时的鸡是用于国家祭祀的珍贵祭品,平民百姓无法享用。直到南北朝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倡鸡在普通人家圈养,才使得鸡肉真正成为平民美食。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和消费国,肉鸡产品也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肉类生产和消费品。

鸡在山东人手中可谓是“一只鸡子百样吃”,个中翘楚当属瓯鸡。肥城人将陶罐称为瓯,这瓯鸡便是陶罐、黄泥与鸡子的起舞。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小课的脚步来到瓯鸡的起源地——泰安肥城石横镇,一起来探寻瓯鸡的独特之处吧!

关于黄泥、瓦罐和鸡子的碰撞,常见的有鲜嫩的叫花鸡,也有滋补的瓦罐鸡汤,而瓯鸡将三者巧妙融合,既保留了鸡肉鲜嫩的口感,又借助中药材赋予鸡汤更加丰富的营养,成为名副其实的药膳。制作瓯鸡需精选三年以上的山养母鸡,宰杀洗净,添加人参、当归、枸杞、白芷、丁香、黑豆、红枣等食材,放入粗陶瓦罐,荷叶封口后加以黄泥密封,而后埋入松香木屑之中,慢火煨制八小时,一道美味的瓯鸡才制作完成。

瓯鸡在民间传承百年,成为泰安特色非遗美食,更是不少肥城人的儿时记忆。软嫩的鸡肉在迸发出鲜味的同时更传达出中国人对于“食补”的追求,瓯鸡既是美食也是药膳,八月初一吃瓯鸡,祈求的是一年康健无虞,平安喜乐。最后,小课也希望大家来到泰安肥城时,别忘了亲自品尝这传承不息的鲜美与美好祈愿!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