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它们不仅味道可口,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是你知道吗?在美味的水果中,一些看似无害的果核却隐藏着潜在的危险。今天就跟随小课,来揭秘这些水果中的“隐形杀手”吧!

并非所有的水果都有果核,也并非所有的果核都有毒。果核的毒性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我们常见的很多蔷薇科植物如桃、樱桃、杏、梨、李子、枇杷等的果核里都含有氰苷,实际上,氰苷本身没有什么危害,而氰苷被分解后就会产生剧毒物质氢氰酸。如桃仁内含有的氰苷类成分为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分解下产生氢氰酸,所以有杏仁、桃仁有毒的说法。

氢氰酸进入人体后可在体内长期蓄积,而人体对氰化物的耐受力非常低,一旦摄入过量,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症状,严重时会使人体呼吸酶失去活性,从而导致缺氧、窒息,甚至死亡。

那么,我们在食用这些水果时,应该如何避免误食果核呢?首先,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新鲜的水果,因为新鲜的水果果肉紧实,果核不易破裂。其次,我们在食用水果时,应注意将果核丢弃或剥离,以免误食。

但是误吞果核真的会中毒吗?任何有毒物质只有达到一定剂量后,才能发挥毒性作用。拿樱桃来举例,单个樱桃核中的氰甙含量非常少,1公斤樱桃核中只有几十微克的氰甙类物质,经过分解后的氢氰酸含量会更少。而氢氰酸对人起毒性作用大约每公斤体重需要0.5毫克至3.5毫克,也就是说,正常成年人即使吃下1公斤樱桃核也很难显示出毒性作用。因此,偶尔误食一两个小小的果核不必担心害怕,但若出现中毒症状,还是要及时就医。

通过小课的讲解,不知你是否对果核的毒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享受可口水果的同时,也能够多加一分警惕,维护自身健康。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