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皮革水解蛋白粉是利用皮革下脚料等物质,经水解而生成的一种粉状物,因其含有较高的铬元素,仅用于动物饲料,主要添加的食品是乳与乳制品及含乳饮料,作用是增加蛋白质含量,便于通过检测。2005年山东等地爆出在牛奶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事件,引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重视,曾经大力整顿。当时山东省工商部门至少查获2.8万多件使用水解蛋白的乳制品,有200多家小厂从事这类生产。2009年在浙江金华“晨园乳业”中查出“皮革奶”并搜缴出大量白色皮革水解蛋白粉,山东、山西、河北也发现过同类产品 。事件产生的恶劣影响,给国人及时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重于泰山。

(二)事件回放:
2005年,山东等地曝出在牛奶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的事件,引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重视,曾经大力整顿。当时山东省工商部门至少查获2.8万多件使用水解蛋白的乳制品,有200多家小厂从事这类生产。

2009年3月,浙江省金华市“晨园乳业”又被查出制造“皮革奶”,当场起出3包20公斤装的白色皮革水解蛋白粉末,以及1,300箱受污染的牛奶产品,少数流入市面被回收,山东、山西、河北也发现同类产品。

2010年8月,质检总局再次与农业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法制售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使用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作为食品原料,加大打击力度。 

2011年2月17日下午一条被广大网友热议的名为《内地“皮革奶粉” 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新闻报道。此报道一经发布,便被纷纷转载,从而迅速地登上了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首页。报道中声称,不法商家把皮革废料或动物毛发等物质加以水解提炼成“皮革水解蛋白”,再将其掺入奶粉中,企图以此来提高奶里的蛋白质含量好蒙混过关。

中国乳业几乎已经到了一碰即碎的地步了,受最近盛传的“皮革奶事件”影响,内地消费者对于奶粉的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明显不足。2011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国产奶粉的“危”与“机”》节目调查显示,有七成受访者表示不选择国产奶粉。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不足,导致大部分超市和专卖店中,进口奶粉的销量都明显好于国产奶粉。显然,这也是国内奶粉业的危机时代,由于皮革奶事件造成人们对奶粉业的二度恐慌,国产奶粉和整个乳制品行业正在经受的煎熬实际是重建公共信任的高成本付出。

(三)2009年-2011年的“皮革奶”事件的调查
2011年2月17日下午一条被广大网友热议的名为《内地“皮革奶粉” 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新闻报道。从媒体的公开报道中,距离此次“皮革奶”事件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9年3月。
2009年2月,有人匿名向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举报“晨园乳业”向奶粉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来提高蛋白质含量的违法行为。3月5日,金华市质监局配合省质监局依法对“晨园乳业”进行执法检查,该公司涉嫌添加非食用物质皮革水解蛋白粉生产含乳饮料。3月18日,省质监局对“晨园乳业”生产的8个批次含乳饮料成品、半成品进行抽样,样品送杭州检验。检测结果为3批次成品、2批次半成品含有皮革水解蛋白成分。4月2日上午,省质监局从外围对“晨园乳业”销售到龙游、海宁和嘉善市场6批次含乳饮料进行检测,发现均含有皮革水解蛋白成分。因涉案金额较大,该案移交给兰溪公安部门处理。4月2日下午,兰溪市公安局对“晨园乳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全面调查,并对该企业法人代表毛建华等三人实施刑拘。截至4月23日下午,该企业共有1874箱含乳饮料被检测出含有皮革水解蛋白,均已被质监部门封存。4月23日,金华市食品生产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通报了“晨园乳业”案件的查处情况和全市食品生产领域质量安全的监管情况。
该案发生在全国九部委联合开展打非专项整治之际,且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情节极其恶劣,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批示要从严查处。那之后, 皮革水解蛋白也被列入了生鲜乳制品的检测项目。皮革水解物主要添加的食品是乳与乳制品及含乳饮料,作用是增加蛋白质含量。也就是说这又是一种类似于三聚氰胺的物质,而它与三聚氰胺的不同之处在于,皮革水解物的检测难度比三聚氰胺更大。“三聚氰胺奶”事件后, 农业部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但在三聚氰胺成为严打的对象后, 一些不法企业和奶站便将目光锁定在“皮革水解蛋白”。当时,这可能是商家除逐利外另一主要诱导皮革奶事件的因素。
2011年2月16日,农业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做出回应,“死灰复燃”是失实报道,其公布了他们对全国生鲜乳 质量的检测结果。醒目位置的一句话是“2010年例行检测未检出皮革水解蛋白”。2010年总共抽检生鲜乳样品7406批次,奶站4778批次,运输车2628批次,结果显示,所有生鲜乳没有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添加物质,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皮革奶”现象在乳品行业中确实存在,但属于极少中小企业的行为。但可怕的是,由于皮革奶事件造成人们对奶粉业的二度恐慌,国产奶粉和整个乳制品行业正在经受的煎熬实际是重建公共信任的高成本付出。2011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国产奶粉的“危”与“机”》节目显示,有七成受访者表示不选择国产奶粉。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不足,导致大部分超市和专卖店中,进口奶粉的销量都明显好于国产奶粉。显然,这也是国内奶粉业的危机时代,中国乳业几乎已经到了一碰即碎的地步了,受最近盛传的“皮革奶事件”影响,内地消费者对于奶粉的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明显不足。
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各种或真或假的传闻总是困扰着中国奶业。缓解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的焦虑,这对政府监管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再局限于一事一查的方式,需考虑采取更加日常化、系统化的措施,恢复公众在国内食品消费面前的信心。

(四)“皮革奶”事件的处理
立足皮革奶风波,质检总局:已严肃处理浙江金华“皮革奶”问题;严厉打击添加非食用物质违法行为;全面清理整顿食品添加剂使用;
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2月18日表示,各地质检部门将严厉打击添加非食用物质违法行为。对于2009年发现的浙江金华一家企业在含乳饮料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的违法行为,质检部门已依法进行了严肃处理。对 近 日 媒 体 报 道的“皮革奶”问题,质检总局高度关注,已要求各地质检部门结合日常监管和食品风险监测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注意搜集有关线索,凡发现企业有违法生产加工“皮革奶”的行为,一律严厉打击,严加惩处。2009年2月,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将“皮革水解蛋白”列入(第二批)食品非食用物质名单,主要成分是皮革水解蛋白,可能添加的食品是乳与乳制品及含乳饮料,主要作用是增加蛋白质含量;同年3月,卫生部、质检总局等9 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的通知》,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特别针对乳及乳制品中添加皮革水解物的违法行为进行监控。2010年8月,质检总局再次与农业部等5 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法制售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使用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作为食品。
2011年1月5日下发的《农业部关于开展2011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的通知》,其中在 “2011年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中提出,此次安全监测计划检测项目包括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和碱类物质。其中所有抽检样品都必须检测三聚氰胺,30%的样品检测皮革水解蛋白和碱类物质。
2011年2月, 农业部下发“2011年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农业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两个文件, 革皮水解物被列入农业部监测“黑名单”。
我国政府正在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对乳品行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摸底与清理。中国的乳品行业正面临一场洗牌。按照政府《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乳品企业必须重新申领生产许可证,否则到 2011 年3 月份没有领到许可证的企业将被责令退出市场。为了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乳制品企业必须进行改造,增加大批投资,对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 项指标进行自检,而且所有产品出厂必须要实现批批检验。而这些设备投入高。 “这势必掀起一轮新的行业整合,估计有 20%- 30%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尽管农业部已经澄清:所谓的“皮革奶”报道不实。然而中国乳制品生产企业面临的信任危机,却已经很明显地呈现。中国乳制品生产企业要重塑形象、重获信任,国家相关部门的良好监督检查机制是条件,但企业文化追求、良知讲求、法律遵守以及对生命健康的敬畏意识能否树立,却是谁也无法帮助和替代的根本。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仍需完善,企业良知讲求,消费者安全意识也有待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目前我国从测定氮含量倒推算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就给不法企业留了可乘之机。如果改成检测蛋白质结构,滥用违禁添加剂的行为无处遁形。
2、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将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或电子邮箱,希望广大群众积极举报线索和违法行为,以便根据线索追踪调查。
3、积极向各类食品生产经营者广泛宣传滥用添加剂的危害,大力传播有关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知识,严禁在食品中使用非使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4、严惩向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
希望通过政府全方位地推进监管,企业树立质量和责任意识、公众提高消费安全观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国乳业不畏挑战,洋品牌的 “超国民”待遇就此终结。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