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从2018年5月,中国裁判文书网及相关媒体报道的数十起公开案例中,蜂蜜造假事假层出不穷,其中大多是白砂糖、明矾、蜂蜜香精等原料按一定比例熬制成假“蜂蜜”。2023年2月7日,记者从四川攀枝花东区相关部门获悉,该市东区市场监管局在区公安部门配合下,于辖区某宾馆房间内查获一家假蜂蜜生产窝点,现场查获假“土蜂蜜”100余公斤,以及大量用来制作假蜂蜜的原材料和工具。当事人通过食品袋将假蜂蜜分装后,挎上绿色电工包,冒充电工并称在山上维修电线时发现“野生蜂蜜”,以低于市场价价格销售谋取利益。从公布的案例来看,假蜂蜜的危害极大,加入明矾更会导致大量的铝残留,而铝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慢性损害,事件对社会和公民生活均带来恶劣影响。
(二)2023年四川攀枝花假“土蜂蜜”事件的主要过程
蜂蜜是生活中常见食物,其营养价值高,能为人体提供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也是家庭常备的营养食物。虽然假“蜂蜜”事件在20年前便大行其道,但近几年随着公民需求量的增高,生产者为一己暴利,使得假蜂蜜得以大量流入市场,不符合食品标准的假“蜂蜜”事件又开始引人关注。
2018年5月,湖北省刘某某生产销售的假蜂蜜含铝量为157mg/kg,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有毒有害,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它严重食源性疾病;2018年6月,湖北省利川市的刘某用自来水、白砂糖、明矾等生产加工该类“蜂蜜”438斤,对外销售30斤;2022年9月,陕西省汉中市警方现场从8名被告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检查出1袋白色粉末状物体及制作好的疑似蜂蜜两瓶。白色粉状物体经检测为明矾,疑似蜂蜜经检验,铝残留量分别为158.09mg/kg、197.285mg/kg,严重超标;2022年12月,重庆陈某某、易某某违规将明矾添加入蜂蜜中,铝的残留量为19489mg/kg,两份假蜂蜜中铝的残留量分别为95.3mg/kg、62.3mg/kg。
2023年2月,攀枝花市场监管人员查获假蜂蜜生产窝点,经查实当事人陈某两兄弟均为湖南人流窜至攀枝花,在东区人民街附近宾馆租用2间客房用于熬制假“土蜂蜜”。其原料十分简单,将花粉、柠檬酸、面粉、蜂蜜香精、酱油、玉米淀粉、水混合后加入大量白糖,再用加热棒加热熬制,即可得到一桶以假乱真的假“蜂蜜”。当事人通过食品袋将假蜂蜜分装后,挎上绿色电工包,冒充电工并称在山上维修电线时发现野生蜂蜜,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销售。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确立提出了界定:“蜂蜜是由蜜蜂采集植物蜜、分泌物或蜜露,和自身分必物混合均匀,经充足酿制而成纯天然物质。”据悉,蜂蜜具备天然、不含防腐剂的特性,外观上,蜂蜜一般呈液体或晶体态,较为浓稠,因蜜源差别而释放出各种香气。蜂蜜80%以上是糖,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导。
并且,真正的野生土蜂蜜酿造过程是极为艰难的,蜜蜂放出后,蜂会因为花源不足,逃到别的地方觅食,人工养殖的蜂蜜占比多于野生蜂蜜就是所谓的土蜂蜜。市场售卖土蜂蜜的个人商家,他们的土蜂蜜好像是取之不尽的,一年四季都在卖,成千上万的销量说来就来,因此,有行业人士说,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蜂蜜是假蜜。
(三)2023年四川攀枝花假“土蜂蜜”事件的调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险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事件爆发后,经抽样检测,上述假蜂蜜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 14963-2011)的技术要求,被判定为不合格。同时,调查组对以下几方面展开调查:
1.蜂蜜掺伪作假的方式及手段的调查
蜂蜜掺伪作假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直接使用糖桨类化合物假冒,原材料大多是糖桨,然后添加香料、色素等配制勾调;第二种是把糖桨掺加蜂蜜中,有蜂蜜成分,可是纯净度不太高;第三种是违规在蜂蜜中加入明矾,掺伪生产;第四种是将昂贵的蜂蜜与便宜的蜂蜜混合。
针对真假蜂蜜,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鉴别。市场中更是有一种“指标值蜜”已在中国市场市场销售很多年,哪怕是国家行业标准也无法把它合理区别。现阶段,中国现有的蜂蜜规范有两种,即国家行业标准GB1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和国家标准GH/T18796-2012《蜂蜜》。在其中,国家行业标准是检验真假蜂蜜的重要依据,对葡萄糖水、葡萄糖、绵白糖等物理化学成分是明确规定,并做出了检测方法。但是,“指标值蜜”却做到了极致“一招制敌”,令人束手无策。有一些蜂产品压根没有蜂蜜,但添加特制葡萄糖浆后,在糖醛等数据上与行业标准GB14963差距并不大,能检验通关。
2.对蜂蜜掺伪作假的原因的调查
因为“土蜂蜜”辨别难度高,造假者升级作假方式,更改糖桨作为原材料混过去,检测规则的调整跟不上制假方式的变化,新的劣质蜜层出不穷。同时在利益方面,由于金钱引诱,蜂蜜作假关键出现在了原料供应及物流环节,也有一部分生产厂家和养蜂人在源头控制作假。
蜂蜜造假不但实际操作便捷,并且收益甚丰,成本和市场价可差多倍。依据报价的不一样,蜂蜜质量也良莠不齐,例如造假30%、60%等。由于蜜蜂在食用糖浆后所进行的加工过程以及糖转化后所生产产品的性质具有不明确性,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危害到消费者的福利,还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尤其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影响尤为严重。
“含铝假蜂蜜”可通过简单的感官品评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检测技术可准确有效辨别出来,但有些小商贩法律意识淡薄、专业知识欠缺,也未有仪器检测的加持,更容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
3.对主要违法添加物危害性调查
明矾本身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比如甜品烘焙中常用的泡打粉就含有明矾。但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将明矾的使用范围限定于油炸食品、水产品、豆制品、发酵粉等,并不包含蜂蜜,并且该使用标准也要求使用明矾添加剂的食品中铝的残留量不得超过100毫克/千克(干重)。JECFA(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为2毫克/公斤体重,说明适量食用,对人体不会危害健康。
然而,过量食用明矾则会导致食物中金属铝残留超标。过量的铝进入身体后不易被排出,会在人体蓄积,主要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骨骼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和造血系统等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毒性损害。
(四)2023年四川攀枝花假“土蜂蜜”事件的处理
调查组在公安及政府的密切配合下,彻底查清本次掺假蜂蜜的全过程,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处理:
1.公安配合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效率处理,对违法行为进行合理处罚
截至查获时,陈某两兄弟已制作假蜂蜜200余公斤,获利1020元。二人在明知该“蜂蜜”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而予以销售,足以对人体造成严重食源性疾患,其行为已构成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执法人员已完成对此案的调查取证,并拟对陈某两兄弟作出行政处罚。
2.严厉打击掺伪掺假违法犯罪行为,减少此行为对社会带来的危害
在警方查获假“土蜂蜜”后,及时进行流入市场的产品的召回行为。对其他掺伪掺假事件进行归类分析,严厉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市场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做到对消费者负责,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蜂蜜行业也可以利用检测手段的快速发展来确保蜂蜜的安全和质量。虽然检测假蜂蜜的技术不断取得进展,但必须加紧开发新的和先进的分析方法,以便适应快速发展的蜂蜜产业。
3.对违法生产销售假蜂蜜事件予以曝光,提醒广大消费者适时举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蜂蜜等保健性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从而导致了蜂蜜掺假行为的出现,如在蜂蜜中人为添加甜味剂。为了确保蜂蜜的真实性,必须严格控制蜂蜜质量,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陆续曝光此新闻,如中国质量新闻网讯、澎湃新闻、搜狐新闻等媒体,对此次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宣传以及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正向引导了消费者判断真假蜂蜜,在追求健康食品的同时规范购买渠道,对自身的健康负责,也对蜂蜜生产的企业及个人起到严重的警醒作用。
与此同时,攀枝花市东区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在正规渠道购买蜂蜜,发现制假售假行为第一时间拨打12315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