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疯牛病又称为牛海绵状脑病是动物传染性海绵样脑病中的一种。疯牛病为朊病毒引起的一种亚急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通常脑细胞组织出现空泡,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脑内解剖发现淀粉样蛋白质纤维,并伴随全身症状,以潜伏期长、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为特征。该病自1985年在英国首次发现以来,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对养牛业、饮食业以及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0 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其暴发流行期,截至2004年,仅英国已经确诊的病牛就有179000头,涉及35181个农场,共屠宰和焚烧病牛1100多万头,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20多年来,疯牛病已扩散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31个国家,受到疯牛病牵连的国家有100多个,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

(二)症状

疯牛病可表现为神经症状和全身症状,神经症状常较全身症状出现更早。常见的神经症状有行为异常、共济失调和感觉过敏。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离群独处、焦虑不安、恐惧、狂暴或沉郁、神志恍惚、不自主运动(如磨牙、肌肉抽搐、震颤和痉挛等)、不愿通过水泥地面、拐弯、进人畜栏、过门或挤乳等。病畜当有人靠近或追逼时往往出现攻击行为,这也是其俗称疯牛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疯牛病的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后肢运动失调,于急转弯时尤为明显。患牛快速行走时步态异常,同侧前后肢同时起步,而后发展为行走时后躯摇晃、步幅短缩、转弯困难、易摔倒,甚至起立困难或不能站立而终日卧地。感觉过敏常表现为对触摸、光和声音过度敏感,用手触摸或用钝器触压牛的颈部、肋部时,病牛会异常紧张、颤抖,用扫帚轻碰后肢,也会出现紧张的踢腿反应,病牛听到敲击金属器械的声音,会出现震惊和颤抖反应,病牛在黑暗环境中对突然打开的灯光,会出现惊恐和颤抖。这是疯牛病病牛很重要的临床诊断特征。50%的病牛在挤乳时乱踢乱蹬。在安静环境中,病牛感觉过敏症状明显减轻,其他神经症状也可有所缓解。

70%~73%的病牛出现的全身症状是体重下降和产奶量减少,绝大多数病牛后期出现心率缓慢(平均50次/min),呼吸频率增快,强直性痉挛,粪便坚硬,两耳对称,性活动困难。从最初出现症状到患牛死亡或急宰,病程可持续几周到12个月[4。病理解剖肉眼变化不明显,肝脏等实质器官多无异常。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其特征主要有:脑干灰质两侧呈对称性病变,脑灰质呈空泡变性、神经元消失和原胶质细胞肥大,神经纤维网有中等数量、不连续的卵形和球形空洞,神经细胞肿胀成气球状,细胞质变窄。另外,还有明显的神经细胞变性及坏死。神经细胞发生凋亡并形成空泡状结构,使有关信号传导发生紊乱,从而使动物表现出自主运动失调、恐惧、生物钟紊乱等神经症状。

2004年3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摘发了《半月谈》(内部版)第4期已确定登载的《劣质奶粉吞噬生命之花——阜阳婴儿“大头怪病”追踪》一文。4月中旬《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篇幅全文转载。随后,包括中央电台和电视台以及美联社、法新社在内的众多国内外新闻机构、网络媒体都对此事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国内几乎所有的大众媒体都参与了对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的揭露和批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病原

早期的研究没有成功分离到疯牛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病原,也没有检测到与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虽然提出了杀虫剂和自身免疫反应等假说,但这些理论都不能解释疯牛病病原的特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普鲁塞纳在疯牛病的研究中发现疯牛病的传染完全是朊病毒(又称朊蛋白),一种奇特的无核酸的蛋白侵染颗粒的作用,而没有其他基于RNA或DNA的作用。

朊病毒

主要分布在病牛的脑、颈部脊髓、脊髓末端等中枢神经系统,脾、淋巴结、肌肉和血液中较少,除此以外,包括外周神经在内的40多种组织中都很难检测到其分布。研究表明,1g疯牛病病牛的脑组织经口摄入就可引起牛发病,而1g纯的朊病毒抽提物可使1000万头牛感染发病。朊病毒可被2%~5%的次氯酸钠或90%的石炭酸经24h处理灭活,而紫外线、离子辐射、超声波、非离子型去污剂、蛋白酶等能使普通病毒灭活的理化因子却具有较强的抗性。

(四)疯牛病预防

疯牛病的感染路径主要是由消化道引起,而且由于朊蛋白的特殊性,现阶段还无法利用抗体疫苗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所以,目前对疯牛病的预防控制手段主要为隔断传播途径、灭除传染源。已有大部分国家采用对牛群、饲料、屠宰产品等的防控,避免朊蛋白潜在隐患造成疯牛病的四散。

牛群防控

为了防止疯牛病再次给人类造成伤害,目前欧盟已经对疯牛病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管控措施,欧盟设立了许多专业的疯牛病检测机构,这些机构可通过对牛的部分组织器官进行迅速、精准的检测分析。进行检测的样本来源于在市场流通的牛、突然暴毙牛、由于特殊原因进行屠宰的24个月以上的牛等等。为了更好的防控疯牛病,美国农业部门多年来一直严格执行“BSE监控和准入制度”的要求;并且,美国农业部门建议实行国家认证体系,对国际市场中的所有的流通畜禽产品进行追踪检测。自2001年来,我国农业部门依据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向全国推行疯牛的检测计划,主动与被动地对我国疯牛病进行检测。着重对进口牛群,甚至胚胎以及其后代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调研,这一类的牛群一定要长期进行监测。

饲料防控

饲料,泛指一切人类饲养动物的食物,一般狭义上来说饲料就是指农业或者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因此其安全问题直接关乎着畜产品的食用安全。所以,重视饲料安全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要想从根源上做好饲料安全的防控工作,首先要清晰认识到饲料在整个畜牧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对饲料安全造成影响的多重方面,饲料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以及先进科技给畜产品安全性带来的重要影响。对饲料安全的保障工作非常艰辛、仔细且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但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而且要探索先进的饲料新技术,完善饲料加工工艺,才能从根源解决安全问题。要想实现畜牧安全可持续发展和人类食品安全,则必须探索开发新的饲料技术与产品。

屠宰产品防控

现阶段,我国在针对肉牛屠宰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急需建立与完善相关的对屠宰产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可以借鉴世界各国为了降低疯牛病的风险,强化对疯牛病的监测所指定的相关制度,例如加拿大的牛废弃物管理条例,有效的提高了疯牛病的监管力度;美国农业部门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包括严禁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任何牛下脚料,针对三十月以上年龄牛的感染力极高的器官进行隔离处理;日本则因为2001年检测出第一例BSE之后,便开始对所有屠宰牛进行逐一BSE检测,做到绝不漏放。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