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12年6月12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发现伊利生产的个别乳粉汞含量有异常。伊利称于6月13日开始将2011年11月-2012年5月内生产的全优2、3、4段乳粉全部召回。内蒙古质监局检测发现有2个批次产品汞含量0.034mg/kg和0.045mg/kg,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含量要高。此次事件中奶粉中汞含量不足以导致急性汞中毒,慢性汞中毒还需进一步评估,奶粉中总汞含量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也还需要进一步评估。此次事件由于发现及时,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是2012年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之一。

(二)2012年伊利奶粉“含汞门”事件的主要过程

2012年6月12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照健康综合指标,发现伊利生产的全优2、3、4段乳粉产品汞含量有异常,伊利立即对所有产品进行排查,自检、送检。

鉴于国内外尚无乳粉中汞含量限量的标准,2012年6月13日开始将2011年11月-2012年5月内生产的全优2、3、4段乳粉全部召回,同时积极查验原因并及时妥善处理。

6月14日,截止到12时,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称,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此前发现个别婴幼儿配方乳粉汞含量异常的情况,质检总局立即组织国家食品质检中心,共抽检715个婴幼儿乳粉样品,除20家企业停产未采集到样品外,抽检覆盖了全部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检测结果显示,除伊利集团公司所属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的个别批次产品汞含量异常外,国内其他企业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未出现汞含量异常的问题。6月14日下午,伊利集团官网上发布了紧急召回部分乳粉产品的公告。公司生产的其他婴幼儿乳粉、雪糕、冰激凌、牛奶、酸奶等产品,全部经过了企业自检、送检以及国家监管部门的检测,均未检出汞含量异常。

6月14日晚,内蒙古质监局负责人就内蒙古伊利集团紧急召回部分乳粉产品的有关情况答记者问,对企业能够主动召回并查验原因,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

(三)2012年伊利奶粉“含汞门”事件的调查

事件发生后,国家质监局迅速做出指示,成立调查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伊利牧场和生产基地所在地,内蒙古质监局相关负责人接受了媒体采访。内蒙古质监局副局长马达表示,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发现内蒙古伊利集团个别乳粉产品含有汞成分。按照质监局的指示,对伊利奶粉汞含量异常事件展开调查。调查组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汞含量异常奶粉源头追踪组、销售情况调查组、专家调研组、奶粉检测技术组4个工作小组。通过源头追踪、市场清查、分析资料、产品检测、召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座谈会以及与相关人员谈话等形式,采取行政调查与专家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对伊利汞含量异常奶粉事件进行了强化调查,认真核实,全面追查此案件线索,做了以下工作。

1.伊利奶粉中出现异常汞含量情况及原因调查。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的信息,内蒙古质监局对伊利集团的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被检的40个批次的产品中,有2个批次汞含量为0.034mg/Kg和0.045mg/Kg,为查找原因,又对7个乳清粉原料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有两个样品汞含量分别为 0.54mg/Kg和 0.42mg/Kg,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含量要高,因此,将此情况视为异常。虽然目前国内外尚无乳粉中汞含量的限量标准,但若是简单根据国标中对鲜乳的汞限量(≤0.01mg/kg)来判定,此次检测结果确实显示汞含量异常。据上述数据专家初步判断汞超标很可能来自乳清粉原料。然后调查组对奶粉原料使用和生产加工进行了全面调查。

奶粉中的汞含量超标,可能是两个原因引起的。第一个是加工环境受到污染,第二个就是饲料受到污染。在加工环节中,如果工厂附近有化工厂之类的企业存在,周边空气中很有可能含有汞成分,然后通过飞尘散入牛奶的加工车间。车间尽管可以净化空气,但主要针对微生物处理,没有处理重金属的能力。不过,环境污染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专家推断,最大元凶可能是饲料污染。奶牛的饲料主要是牧草、玉米、豆粕等,同时还有大量的进口饲料。这些饲料在种植过程中有没有受到污染很重要。如果种植地附近有矿区,含有铅、铁、汞、铬等重金属的飞尘会通过土壤、水源和飞尘污染植物,一旦被加工处理成饲料,这些重金属物质一部分在牛的反刍中被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则转向血液,流入乳房,并最终出现在奶粉中。伊利生产厂家将积极配合饲料中的汞含量检测,具体数据稍后会向社会公布。

查看资料发现,我国对乳清粉中汞含量确实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剂量表明奶粉未在生产加工中受到外界污染,主要根源还在于饲料,奶粉中发现汞超标剂量有效,并不会对人体产生过大的危害,即便是婴幼儿,因此不会形成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民众也不必恐慌,但国家对重金属监测标准制定的缺失值得关注。

2.汞含量异常奶粉销售渠道情况及特点的调查。

伊利汞含量异常奶粉销往全国各地,北京经销商,上海经销商,大型超市沃尔玛等,通过批发市场和生产厂家批量购进并批发到各县(市)、区的奶粉经销商、超市。一般来说,奶粉大多是经过一级或两级批发到零售商手中,再由零售商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从全国情况看,汞含量异常奶粉销售范围覆盖全国城乡。因为此次汞含量异常奶粉只涉及伊利全优奶粉2、3、4段,数量相对较少,影响较小。

(四)2012年伊利奶粉“含汞门”事件的处理

1.对汞含量异常奶粉实行无条件召回,走访奶粉销售终端,对食用过伊利“涉汞”奶粉的婴儿进行健康追查,履行责任。

事件发生后,伊利公司发布声明,公开承认其全优奶粉汞含量异常,并启动全国召回。对伊利生产的汞含量异常的全优2、3、4段乳粉产品实行全部召回,世纪联华等卖场伊利全优系列乳粉已下架。乐福则表示,接到总部通知后,已经对伊利全优的两个系列12款产品全面下架。沃尔玛方面也表示,已经根据供应商要求,通知商场下架伊利全优系列奶粉。

对于已经食用伊利“涉汞”奶粉的婴幼儿来说,应该进行全面体检,确认其健康是否受到危害,伊利集团表示,应该对这部分孩子负起责任,如出现健康损伤,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2.严格管理好奶粉生产原料的使用和生产加工环节,并加强食品标准的制定,建立科学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在奶粉生产原料环节,加强对汞含量的监测,生产加工过程中都要保证汞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最终奶粉中的汞含量就不会出现异常现象。

2005年,卫生部曾制定《食物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规定奶粉中汞含量不能超过0.01mg/Kg,但是在2010年通过的《婴儿配方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污染物限量只涉及铅、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没有涉及到汞。食品原材料中给出了汞含量的标准,而在奶粉终端却没有给出汞含量标准。汞含量确实不包括在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中,因此质检部门日常针对婴幼儿奶粉的检测也没有涉及到汞含量这一项。这次指出伊利婴幼儿乳粉汞含量异常的机构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因此必须加强食品标准制定,将婴幼儿奶粉中给出汞限量标准,质检部门日常也会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为了有效提高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政府必须结合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可操作的、科学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为监管人员顺利开展日常监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也要充分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以及管理制度,建立多部门多学科协同的专业化市场监管模式,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条例,使得监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有据可依,为切实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3.立足本次事件,加强全国奶粉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加大监察力度。

本事件发生后,质检总局立即组织国家食品质检中心,共抽检715个婴幼儿乳粉样品,除20家企业停产未采集到样品外,抽检覆盖了全部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检测结果显示,除伊利集团公司所属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的个别批次产品汞含量异常外,国内其他企业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未出现汞含量异常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奶粉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

企业强化日常抽检力度,扩大覆盖区域,提高发现问题能力。加强常规执法和专项整治,建立各部门联动长效机制,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提升科技监管能力。注重现代科技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积极运用现代检测技术、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现场快检体系,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推进省“智慧食药监”项目试点应用。提升安全检测能力。督促企业落实产品安全自检制度,鼓励建立快速检测室。

4.对此次汞含量异常奶粉事件予以曝光,适度控制宣传报道。

为避免媒体对此事件的过于炒作而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根据此事件调查新闻报道工作的要求,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对汞含量异常奶粉的案例进行曝光,而且有力地宣传了伊利集团,内蒙古质监局对此事件的关心,宣传了职能部门对案件的查处力度,起到了动员全国范围的清理整顿的作用,这样的事件以后就会避免。这次汞含量异常奶粉事件中,伊利集团全面下架伊利全优2、3、4段奶粉,并且进行自查,送检,积极查处汞含量异常的原因并及时妥善处理。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